|
汛期强降雨、洪水冲刷易导致河道水质突发恶化,如悬浮物暴增、污染物浓度飙升、溶解氧骤降等,直接威胁水生生态与饮用水源安全。河道水质监测系统作为水质管控的核心工具,需通过“预警前置、动态调整、数据赋能”的闭环应对,快速捕捉污染信号、支撑应急处置。以下是具体应对流程与实操要点。 一、预警前置 汛期来临前,需通过系统预设与状态排查,筑牢预警防线,避免水质突变时措手不及: 优化预警阈值:结合历史汛期水质数据,调整关键指标预警区间,如适当降低悬浮物、COD等指标的超标阈值,提高溶解氧、pH的异常波动灵敏度,确保系统能快速识别突变信号。 强化设备巡检:重点检查监测站传感器、采样管路、供电系统的稳定性,清理光学传感器检测窗口的附着物,加固户外监测设备的固定支架,避免暴雨、洪水冲击导致设备故障。 启动联动预警:打通监测系统与气象、水文部门的数据接口,接收暴雨预警、水位暴涨信息后,自动切换至应急监测模式,提高数据采集频率(如从每小时一次缩短至每10-15分钟一次),实现提前戒备。 
二、突变响应 当系统检测到水质指标异常波动或触发预警时,需立即启动应急响应,确保监测数据全面、准确: 快速核实数据有效性:系统自动排查设备状态,判断指标突变是设备故障(如传感器污染、管路堵塞)还是真实水质变化。若怀疑设备问题,远程启动传感器自动清洗功能,或通知运维人员现场核查;确认设备正常后,锁定突变数据并标记为应急事件。 扩大监测覆盖范围:激活流域内备用监测站点、移动监测设备,补充布设临时监测断面,重点覆盖上游污染源汇入处、饮用水源地取水口、跨区域断面等关键点位,形成立体监测网络,追踪污染范围与扩散趋势。 补充特征监测指标:根据水质突变类型,临时增加特征指标监测,如暴雨冲刷导致农业面源污染时,强化总磷、总氮监测;工业废水偷排嫌疑时,补充重金属、特征污染物监测,为污染溯源提供数据支撑。 保障设备持续运行:针对汛期可能出现的断电、水位淹没等情况,启动备用供电(太阳能蓄电池、应急发电机),对易淹没的监测设备采取抬高安装高度、加装防水保护罩等措施,确保监测不中断。 三、数据赋能 监测系统输出的实时数据需快速转化为处置依据,实现“数据-决策-行动”的高效衔接: 实时推送处置指令:系统通过短信、平台弹窗等方式,向环保、水利、应急管理等部门及相关单位推送水质突变信息,包括污染点位、超标指标、扩散速度,为现场排查、截污控源、应急调度提供精准指引。 辅助污染溯源分析:结合监测数据的时空变化规律,如上游断面先出现指标超标、下游断面逐步跟进,辅助判断污染来源(如上游养殖场、工业企业、垃圾填埋场);通过不同指标的同步变化,推测污染类型(如有机污染、无机污染)。 动态评估处置效果:应急处置过程中,监测系统持续跟踪指标变化,若采取截污、稀释等措施后,指标逐步回落,说明处置有效;若指标仍持续恶化,及时反馈至处置指挥部,调整应对策略(如扩大截污范围、增加生态流量)。 四、事后复盘 水质恢复稳定后,需通过数据复盘,完善汛期监测与应急机制,提升后续应对能力: 梳理突变全过程数据:汇总监测系统记录的水质变化曲线、污染扩散路径、处置措施及效果数据,形成完整的应急事件档案,为后续类似事件提供参考。 优化监测系统配置:分析此次应对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如部分点位监测盲区、某些指标响应滞后、设备抗干扰能力不足等,针对性调整监测站点布局、升级传感器类型、强化设备防护措施。 完善应急联动机制:结合复盘结果,修订汛期水质应急监测预案,明确各部门职责、监测流程、处置流程,定期开展联合演练,确保下次水质突变时,系统与人员能快速、高效联动。 五、总结 汛期河道水质突变的应对核心是“提前预警、快速响应、精准支撑”。河道水质监测系统通过预设应急模式、动态调整监测策略、高效输出数据服务,既能快速捕捉水质突变信号,又能为污染处置、溯源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通过事后复盘持续优化系统与机制,可不断提升汛期水质管控的应急能力,最大程度降低水质突变对生态环境与民生安全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