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道水质监测系统是实时掌握河道水质变化、预警污染风险的关键设施,包含在线监测仪器(如溶解氧仪、浊度仪)、采样装置、数据传输模块及供电设备等。长期暴露在户外河道环境中,系统易受水流冲击、泥沙淤积、生物附着等影响,需通过规范日常维护预防故障,同时建立高效故障排查机制,确保系统持续稳定运行。 一、日常维护要点 1、设备清洁维护 清洁是预防故障的基础,需针对不同部件定期开展。采样管路易因河道泥沙、藻类附着堵塞,每日需用纯水反向冲洗管路,若河道浊度高,需增加冲洗频次,同时每周拆解清洗采样滤网,去除滤网上的悬浮物;监测仪器探头(如光学探头、电极)需每日用软布蘸纯水轻柔擦拭表面,去除生物膜、泥沙残留,避免影响检测精度,若探头污染严重,可使用专用中性清洁剂浸泡后清洗,禁用硬刷或腐蚀性溶剂。 设备外壳与防护箱需每周清洁,去除表面灰尘、油污,检查防护箱密封条是否完好,若出现老化开裂需及时更换,防止雨水、潮气渗入内部电路;数据传输天线、太阳能板(若配备)需每月清洁,去除表面杂物,确保信号传输稳定、太阳能发电效率正常。 2、部件状态检查 定期检查核心部件状态,及时发现潜在问题。每日通过本地显示屏或远程平台查看仪器运行参数(如检测值、电压、流量),确认无异常报错,指示灯(电源灯、运行灯、通讯灯)显示正常;每周检查采样泵运行状态,听泵体运转声音是否均匀,无异常噪音,观察水样抽取速率是否稳定,若抽速下降,需排查泵管是否老化或泵内堵塞。 每月检查管路接口、阀门密封性,确认无渗漏,若发现接口松动或密封圈老化,需重新紧固或更换密封圈;每季度检查供电系统,若为太阳能供电,需确认太阳能板角度无偏移、蓄电池电量充足,若为市电供电,需检查电源线连接是否牢固,有无氧化、破损;同时检查防雷接地装置,确保接地电阻符合要求,避免雷雨天气设备受损。 3、校准与数据验证 定期校准是保障数据准确的关键。每月对监测仪器进行单点校准,选用对应标准溶液,按说明书步骤操作,若校准偏差超出允许范围,需先清洁探头、管路,排除污染干扰后重新校准;每季度开展全量程校准,覆盖低、中、高浓度标准溶液,确保仪器在不同浓度区间检测准确。 每周抽取同一河道水样,用实验室标准方法或便携式检测仪进行数据对比,验证在线监测数据的可靠性,若偏差过大,需排查仪器校准状态、采样代表性等问题,及时调整维护策略。 二、故障排查方法 1、常见故障类型与排查逻辑 (1)数据异常故障 若出现数据频繁跳变、数值超出正常范围或无数据输出,先排查采样环节:检查采样管路是否堵塞(可通过观察流量判断),若堵塞需立即清洗管路、更换滤网;再检查仪器探头是否污染或老化,清洁探头后重新检测,若数据仍异常,需进行校准验证,确认仪器是否存在检测模块故障。 (2)设备停机故障 若系统突然停机,优先检查供电系统:确认市电是否正常、太阳能蓄电池是否亏电,若供电异常,需修复供电线路或为蓄电池充电;若供电正常,检查设备主控模块是否报错,查看内部电路有无跳闸、熔断,若为电路故障,需断开电源后联系专业人员检修,禁用非专业操作。 (3)通讯中断故障 若数据无法上传至平台,先检查通讯模块状态:查看通讯指示灯是否正常,确认SIM卡(若为无线传输)是否插好、流量是否充足;再检查天线连接是否牢固,有无损坏,可尝试重启通讯模块,若仍无法恢复,需联系运营商确认信号覆盖或联系厂家排查模块故障。 2、故障处置与记录 排查出故障原因后,按“先易后难”原则处置:简单故障(如管路堵塞、滤网污染)可现场立即处理,更换易损件(如泵管、密封圈)需选用同型号配件;复杂故障(如检测模块损坏、电路故障)需暂停设备运行,悬挂故障标识,避免误操作,同时联系厂家技术人员上门维修,不可盲目拆解核心部件。 所有故障排查与处置过程需详细记录,内容包括故障时间、现象、排查步骤、处置方法及结果,形成故障档案,便于后续分析故障规律,优化维护周期,减少同类故障重复发生。 三、结论 河道水质监测系统的日常维护需聚焦“防污染、防老化、保校准”,通过高频清洁、定期检查与精准校准预防故障;故障排查需建立“先采样后仪器、先供电后通讯”的逻辑,快速定位问题并规范处置。只有将维护与排查标准化、常态化,才能确保系统长期稳定运行,为河道水质管理、污染防控提供连续可靠的数据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