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水质监测船凭借自主航行、远程控制的优势,能深入复杂水域(如浅滩、狭窄河道、危险排污口)完成水质采样与指标检测,广泛应用于流域生态监测、突发污染应急排查等场景。其操作涉及航行控制、设备调试、数据管理等多环节,若操作不当,易导致航行故障、数据失真或设备损坏。以下从操作前准备、航行与监测操作、任务后处理三方面,解析无人水质监测船的正确使用方法。 一、操作前准备 操作前的充分准备是确保监测船安全运行、数据可靠的基础,需围绕设备状态、环境评估与任务规划展开。 1、设备状态检查 首先检查船体与动力系统:查看船体外壳是否有裂缝、变形(若有破损需用专用材料修补,避免进水),螺旋桨是否缠绕水草、杂物(清理时需断电,防止误启动),推进器连接线是否牢固;测试动力电池电量,确保电量满足任务需求(建议剩余电量不低于60%),同时携带备用电池,避免中途断电。 其次检查监测设备:确认水质传感器(如pH、溶解氧、COD传感器)安装牢固,探头无污渍、划痕(用软布蘸纯水擦拭探头),试剂型传感器的试剂未过期、无泄漏;测试数据采集器与传输模块,登录远程控制平台,确认实时数据能正常接收,卫星或4G信号稳定(避免信号盲区影响操控);检查采样系统,手动测试采样泵是否运转正常,采样管路无堵塞,样品瓶清洁且已固定到位。 最后测试控制系统:开启遥控器或远程控制软件,检查航向、速度调节功能是否灵敏,自主航行模式下的GPS定位是否准确,紧急停机按钮是否有效(按下后动力系统应立即切断),确保操控链路无延迟、无故障。 2、环境与任务评估 评估作业水域环境:通过卫星地图或现场勘察,明确水域范围、水深(避免浅滩搁浅)、障碍物分布(如桥墩、暗礁、渔网),标记危险区域并设置航行禁区;查看天气预报,避开暴雨、大风、雷电等恶劣天气(风力超过5级易导致船体失控,雷电天气可能损坏电子设备),同时关注水流速度,流速过快时需降低航行速度,防止采样偏差。 明确监测任务参数:根据需求设定监测点位置(在控制平台标记坐标,确保覆盖关键区域如排污口、河道断面)、采样频率(如每200米采样一次,或在监测点停留3分钟检测)、监测指标(优先开启核心指标如溶解氧、氨氮,根据任务增选其他指标),若为应急监测,需预设快速检测模式,缩短单次采样检测时间。 二、航行与监测操作 航行与监测过程需兼顾安全与数据质量,通过手动或自主模式控制船体,实时监控设备状态与数据情况。 1、航行控制:安全优先,精准定位 近岸短距离作业可采用手动控制:操作人员手持遥控器,保持视线可见船体,缓慢调节速度(起步速度不超过1米/秒),避开障碍物,到达监测点后切换至“定点停泊”模式,防止船体漂移影响采样;若水域开阔、监测点较多,可启用自主航行模式,在控制平台导入预设航线,船体将按规划路径航行,途中若遇障碍物,需手动干预避障(部分高端型号具备自动避障功能,仍需人工监控)。 航行中需实时关注船体状态:通过远程平台查看电池电量、GPS定位、动力系统温度,电量低于30%时立即返航;若出现航向偏移(如受水流影响偏离航线),及时修正方向;遇突发情况(如船体倾斜、螺旋桨卡滞),立即按下紧急停机按钮,必要时启动救援预案(如投放救生圈、联系附近船只协助)。 2、监测操作:确保数据可靠 采样与检测环节:到达监测点后,船体稳定后再启动采样系统,避免水流冲击导致样品污染;采样时观察采样管路是否进水顺畅,无气泡进入(气泡会影响传感器检测精度),若采样缓慢,检查管路是否堵塞,必要时暂停并清理;检测过程中,实时查看数据变化,若某指标出现异常(如COD骤升),可在该点重复采样检测,确认数据真实性,同时记录现场情况(如水面是否有漂浮物、异味),便于后续数据解读。 数据与设备监控:每完成一个监测点检测,在控制平台标记数据状态(正常/异常),异常数据需备注可能原因(如采样时船体晃动);定期查看传感器状态,光学类传感器若出现读数波动,可能是探头附着杂质,需远程启动自动清洁功能(部分型号具备超声波清洁),或返航后手动清理;避免船体在监测点长时间停留,防止水流带动污染物扩散,影响检测代表性。 3、应急处理操作 遇设备故障:传感器无数据时,先远程重启传感器模块,无效则暂停该指标检测,优先完成其他任务;动力系统故障(如单侧推进器失效),缓慢调整方向返航,避免急转;数据传输中断时,启用本地存储功能(确保数据不丢失),同时尝试切换传输信号(如从4G切换至卫星信号),若仍无法恢复,立即返航。 遇环境突发变化:突遇大风时,迅速驶向岸边避风,若距离过远,抛下锚链临时固定;发现大面积污染(如水面有油污、颜色异常),增加采样频率,扩大监测范围,同时拍摄现场照片或视频,为后续污染溯源提供依据;船体进水时,立即停机返航,靠岸后排出积水,检查电子设备是否受损。 三、任务后处理 任务结束后需及时处理数据、维护设备,为下次作业做好准备。 1、数据整理与分析 导出并核查数据:将监测数据从控制平台导出至电脑,按监测点编号、时间排序,删除明显异常数据(如因设备故障导致的超出量程数值),对比同一监测点多次检测结果,偏差较大时需重新核查原始记录;生成监测报告,标注监测区域、指标平均值、异常点位,附现场照片与航行轨迹图,为水质评估提供依据。 备份数据与日志:将原始数据、航行日志(含船体状态、操作记录)备份至云端或硬盘,防止数据丢失;若发现数据普遍偏差(如溶解氧检测值均偏低),需排查传感器是否校准过期,为后续维护提供方向。 2、设备清洁与维护 清洁船体与监测设备:将船体冲洗干净,去除表面泥沙、盐雾(海洋作业后需用淡水冲洗,防止腐蚀),检查外壳是否有新的破损;拆卸水质传感器,用纯水冲洗探头,去除生物膜与杂质,光学镜片用擦镜纸擦拭,试剂管路用纯水冲洗后排空,避免残留试剂结晶堵塞;清洁采样系统,清理采样瓶,消毒后晾干备用。 检查与保养部件:查看螺旋桨、推进器是否磨损,必要时更换润滑油;测试电池充电功能,充满电后存放(长期不用需每月补充一次电);更新控制软件与固件,修复已知漏洞,确保设备功能最新;最后将设备收纳至干燥、通风的仓库,避免阳光直射与潮湿环境。 四、操作注意事项 操作人员需经培训后上岗,熟悉设备结构与应急处理流程,禁止无证操作;作业时保持与船体的通信畅通,远程控制时确保控制平台网络稳定;禁止超载搭载设备或人员(无人船设计为无人员搭载,额外负载易导致倾覆);定期校准传感器(如每月用标准溶液校准pH、溶解氧传感器),确保检测精度;遵守水域管理规定,作业前向相关部门报备,避免进入禁航区域。 五、总结 无人水质监测船的正确操作需贯穿“准备-航行-维护”全流程,通过严格的设备检查、规范的航行控制、细致的数据处理,才能充分发挥其高效、灵活的优势。操作人员需兼顾安全与数据质量,实时应对环境与设备变化,同时做好日常维护,确保设备长期稳定运行,为水域生态监测、污染防控提供精准可靠的数据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