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德施logo 迈德施logo

   
   09   08
2025


无人水质监测船能否夜间作业

时间:2025-09-08 11:03:14   访客:2

无人水质监测船的作业场景常需覆盖全天,尤其在突发污染溯源、连续水质变化追踪(如藻类夜间繁殖、工业夜间偷排监测)等场景中,夜间作业需求显著。其能否夜间作业,并非简单的“能”或“不能”,而是取决于设备配置是否适配夜间环境、技术支撑是否满足安全与精度要求、作业规划是否规避夜间风险。通过针对性设计与调控,无人水质监测船可实现安全、高效的夜间作业,成为全天候水质监测的重要补充。

一、夜间作业的可行性基础

夜间作业需依托适配的硬件配置与技术支持,确保监测精度与航行安全,这是实现夜间作业的核心前提。

1、夜间监测设备适配

水质监测核心功能不受光线影响,为夜间作业提供基础。主流水质检测传感器(如pH、溶解氧、COD、氨氮传感器)多依赖电化学或光学原理,无需自然光即可正常工作——电化学传感器通过电极反应输出信号,光学传感器自带光源(如红外灯、紫外灯),夜间检测精度与白天一致,仅需确保传感器表面清洁,避免夜间水汽、污染物附着影响数据。

部分需视觉辅助的操作(如水样采集定位、船体周边障碍物观察),可通过加装夜间视觉设备解决。例如,在船体前端与侧面安装红外摄像头,捕捉夜间水体与周边环境图像,配合微光夜视仪,即使无路灯的偏远水域,也能清晰识别采样点位、浅滩、漂浮物等;部分高端设备还可搭载激光雷达,通过激光扫描构建周边三维环境模型,不受光线影响,进一步提升夜间环境感知能力。

2、自主航行与安全技术支撑

夜间作业的关键是确保无人船自主规避风险,避免碰撞或搁浅,这需依赖成熟的导航与安全系统。定位方面,无人船夜间仍可通过GPS/北斗定位系统获取精准位置,配合预先导入的电子地图(标注水深、禁航区、障碍物位置),规划固定航线,确保按预设监测点位航行,无需人工干预;部分复杂水域(如内河航道、近岸暗礁区)还可结合惯性导航,弥补卫星信号弱时的定位偏差。

避障系统在夜间需更灵敏的响应机制。除常规的超声波避障传感器(不受光线影响,可探测近距离障碍物)外,夜间作业的无人船可升级多传感器融合避障——将红外摄像头、激光雷达与超声波传感器数据结合,通过算法判断障碍物类型(如漂浮垃圾、其他船只、浅滩),自动调整航速或绕行,避免因夜间视线差导致碰撞。同时,船体配备夜间警示灯(如频闪红灯、航行灯),提醒周边船只注意避让,降低交叉作业风险。

二、夜间作业的核心难点与应对

夜间环境的特殊性(光线不足、应急响应滞后、环境风险增加)会给作业带来挑战,需针对性应对以保障作业安全与效率。

1、环境感知与风险预判

夜间光线不足会导致部分环境细节难以识别,如水面油污、小型漂浮物(如树枝、塑料瓶),若未及时发现,可能堵塞采样管路或损坏传感器;近岸水域夜间可能出现水位变化(如潮汐、上游来水),导致原本安全的航线变为浅滩,增加搁浅风险。

应对措施:一是提前勘察作业水域,白天通过卫星遥感、人工巡航标注潜在风险点(如浅滩范围、常出现漂浮物的区域),导入电子地图,夜间航行时主动避开;二是优化传感器配置,在采样口前方加装小型摄像头与水流传感器,实时观察水样状态与水流变化,若发现水样浑浊或水流异常,自动暂停采样并记录位置,待白天复核;三是设置水位监测阈值,结合实时水位数据,若水位低于安全值,自动调整航线或暂停作业,避免搁浅。

2、应急响应与远程管控

夜间作业时,人工值守人员可能因疲劳导致应急响应滞后,若无人船出现故障(如动力中断、传感器异常),难以及时处理,可能造成设备丢失或数据丢失;偏远水域夜间通信信号可能减弱,数据传输中断会导致无法实时监控作业状态,增加风险。

应对措施:一是建立夜间作业远程监控体系,通过云端平台实时查看无人船位置、航速、电池/油量、监测数据,设置异常报警阈值(如偏离航线、动力故障、数据断连),一旦触发报警,自动推送信息至值守人员手机(短信、APP通知),并启动应急程序(如自动返航、关闭采样系统、开启定位信标);二是优化通信链路,采用“主链路(4G/5G)+备用链路(卫星通信、LoRa)”,确保夜间偏远水域通信不中断,数据实时回传;三是配备应急自救功能,若动力中断,无人船自动释放锚链固定位置,开启定位信标与报警声,方便白天打捞;若传感器异常,自动停止该参数检测,继续完成其他可监测项目,避免因局部故障导致整体作业中断。

3、设备稳定性与维护

夜间环境湿度较高、温度较低(尤其凌晨时段),可能影响设备稳定性。例如,低温会降低锂电池活性,导致电动无人船续航缩短;水汽可能凝结在传感器表面或电路接口,造成数据漂移或短路;采样管路夜间若未及时排空,残留水样可能结冰(冬季)或滋生微生物,影响次日作业。

应对措施:一是提前做好设备预热与防护,电动无人船夜间作业前,通过远程控制启动电池预热,确保电池活性;传感器与电路接口涂抹防水密封胶,加装小型加热片(冬季低温时开启),防止水汽凝结;二是优化作业后维护流程,夜间作业结束后,无人船自动返航至码头,通过预设程序排空采样管路,用清水冲洗传感器与采样口,避免残留污染物;值守人员白天第一时间检查设备状态,更换受损部件,确保下次作业正常;三是根据夜间环境调整参数,如冬季夜间作业时,适当缩短单次作业时间,预留足够电量返航,避免电池过度消耗。

三、夜间作业的典型场景与优化建议

不同夜间作业需求(如应急监测、常规连续监测、特殊污染追踪)的侧重点不同,需结合场景优化配置与规划,大化作业价值。

1、应急污染溯源监测

夜间突发污染(如工业偷排、油类泄漏)时,需快速响应,通过无人船夜间作业锁定污染源头,减少污染扩散。此类作业需优先保障速度与数据实时性,建议选用小型、高速无人船(燃油或混合动力,续航满足2-3小时),配备快速检测传感器(如COD、氨氮、油类传感器)与红外摄像头,航线规划为“从疑似污染区域向周边扩散”,实时回传监测数据,帮助人工快速定位高浓度污染区,锁定排污口位置;作业时开启全功率避障与警示灯,避免与应急救援船只冲突。

2、常规连续水质监测

为获取全天水质变化规律(如藻类夜间呼吸导致溶解氧下降、鱼类夜间活动影响水体浊度),需开展夜间常规监测。此类作业需保障稳定性与数据连续性,建议选用中型电动无人船(配备太阳能辅助供电,延长续航),按固定周期(如每2小时一次)监测预设点位,传感器重点关注溶解氧、pH、叶绿素a等与生物活动相关的指标;夜间作业时采用经济航速,减少能耗,同时关闭非必要设备(如部分摄像头),优先保障监测与导航功能;数据采用“本地缓存+实时回传”双备份,避免通信中断导致数据丢失。

3、优化建议

(1)控制夜间作业频率:非必要情况下,避免长期夜间作业,优先选择白天完成常规监测,夜间仅用于应急或特殊需求,减少设备损耗与人工负担;

(2)人员配置优化:夜间作业需安排2-3名值守人员,轮班监控,避免疲劳;明确应急联系人与处置流程,确保故障发生时能快速响应;

(3)设备定期维护:夜间作业后,增加设备检查频次,重点检查传感器清洁度、避障系统灵敏度、电池/发动机状态,及时更换老化部件,避免故障累积。

四、结语

无人水质监测船完全具备夜间作业能力,通过适配的设备配置、成熟的技术支撑与科学的作业规划,可有效应对夜间环境挑战,实现安全、精准的监测。其夜间作业的核心价值在于填补全天监测空白,尤其在应急污染溯源、连续水质变化追踪中不可替代。实际应用中,无需盲目追求“全天候作业”,而是结合需求判断是否需要夜间作业,通过优化配置与风险管控,让夜间作业成为水质监测的有效补充,而非负担。


上一条: 海洋浮标水质监测站在海洋生态修复中如何监测 下一条: 湖泊浮标水质监测站能源系统如何维护

点击排行

 
  • 海洋环境质量监测的要素包括哪些
  • 对海上浮标的种类与用途归纳
  • 海洋观测浮标的种类及用途
  • 海洋浮标有自己特有的优势和劣势
  • 浮标在线溶解氧监测仪的应用
  • 水质pH传感器的故障排除方法
  • 海洋浮标的几种类型及优势分析
  • 海洋浮标的用处及其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 海洋监测是做什么的?海洋环境监测的定义
  • 关于海上浮标的作用和分类
  •  

     

    
    迈德施浮标站 咨询客服热线:
    181-5666-5555
    地址: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长江南路390号商会大厦15楼
    Email:info@mdsah.com
    电话:400-617-8617

    客服微信

    迈德施公众号
    All rights reserved © Copyright 2023 安徽迈德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海洋浮标水质监测站 备案号:皖ICP备2021018487号-11   皖公网安备341702020007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