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自动监测站是实时掌握水环境质量的重要基础设施,通过多参数传感器、采样系统、分析模块等协同工作,实现对pH值、溶解氧、电导率、COD等指标的连续监测。但受野外环境、设备损耗、试剂变化等因素影响,监测站常出现故障,导致数据异常或停机,需及时排查原因。以下从核心系统入手,梳理常见故障现象及深层原因。 一、采样与预处理系统故障 采样与预处理系统是监测站获取合格水样的关键,故障会直接导致后续检测数据无效,常见问题集中在采样管路、过滤装置和蠕动泵三方面。 管路堵塞或泄漏是高频故障:表现为采样流量骤降、无水样进入分析模块,或监测站周边出现积水。原因多为野外水样中含大量泥沙、藻类、悬浮颗粒物,长期堆积在管路内壁形成堵塞;若水样中含有油污,还会黏附杂质加剧堵塞。泄漏则多因管路老化——长期暴露在户外高温、低温或紫外线环境下,管路材质变脆、接口密封垫磨损,导致水样渗漏,尤其在冬季冻融循环后,管路破裂风险显著增加。 过滤装置失效也较常见:故障现象为分析数据波动大,如悬浮物指标异常升高、传感器表面附着杂质。原因是过滤滤芯长期未更换,孔隙被泥沙、微生物堵塞,无法有效过滤水样中的悬浮颗粒;部分监测站位于藻类富集水域,藻类易在滤芯表面繁殖形成生物膜,不仅影响过滤效果,还会释放代谢产物干扰检测。 蠕动泵故障会导致采样中断:表现为泵体异响、不吸水或出水量不稳定。核心原因是蠕动泵管磨损——泵管长期与滚轮摩擦,内壁出现裂纹或变薄,导致吸力下降;若水样中含腐蚀性物质,会加速泵管老化;此外,泵体滚轮卡顿或电机故障,也会导致泵体无法正常运转。 二、传感器与检测模块故障 传感器与检测模块是监测数据的“生成端”,故障会直接导致数据漂移、无响应或偏差过大,常见问题与传感器状态、试剂条件密切相关。 传感器数据漂移或失准是典型故障:如pH传感器示值持续偏高或偏低、溶解氧传感器数据波动超出正常范围。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传感器表面污染——水样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离子附着在传感器探头,影响电极与水样的离子交换,如溶解氧传感器膜被油污覆盖,会阻碍氧气渗透;二是传感器老化——电极使用寿命到期,如pH电极的敏感膜磨损,无法准确感知氢离子浓度;三是校准不及时,长期未用标准溶液校准,导致传感器基准值偏移。 检测模块试剂相关故障频发于化学法监测项目(如COD、氨氮):表现为分析结果异常、试剂消耗过快或模块报警。原因包括试剂变质——试剂长期储存于高温或光照环境下,发生氧化、分解反应,如氧化剂失效导致COD检测值偏低;试剂管路堵塞——试剂中的结晶物(如某些试剂低温下析出晶体)或杂质堵塞管路,导致试剂无法正常输送;加药泵故障,如泵膜破损导致试剂泄漏,或加药量不准确,直接影响反应效果。 模块无响应或通讯中断也较常见:表现为监测数据无法上传、模块指示灯异常。原因可能是模块供电故障,如电源线松动、电源适配器损坏;也可能是通讯模块故障,如SIM卡欠费、天线被遮挡导致无线信号弱,或模块内部电路因潮湿、雷击受损。 三、辅助系统故障 辅助系统(如温控、供电、清洗系统)虽不直接生成数据,但故障会间接影响监测站稳定性,常见问题集中在温控和清洗功能上。 温控系统故障会导致设备性能下降:如分析模块内部温度过高或过低,表现为检测数据重复性差、模块频繁报警。原因是温控器失灵,无法准确控制加热或制冷模块;散热风扇堵塞,导致热量无法排出;冬季户外温度过低,保温措施不足,导致管路或模块冻裂。 自动清洗系统故障会加剧设备损耗:表现为传感器污染速度加快、管路堵塞频率升高。原因是清洗液耗尽或浓度不足,无法有效去除杂质;清洗管路堵塞,导致清洗液无法到达传感器或管路;清洗程序异常,如清洗频率设置不合理(过高导致试剂浪费,过低无法起到清洁作用),或程序运行中被中断。 供电系统故障会导致监测站停机:表现为设备断电、备用电源无法切换。原因包括市电中断且备用电池电量耗尽;电源开关跳闸、线路短路;太阳能供电系统故障(如太阳能板被遮挡、蓄电池老化无法储电),尤其在阴雨天气持续时间长的地区,该问题更为突出。 四、环境因素导致的故障 水质自动监测站多建于户外,环境因素是故障的重要诱因。恶劣天气会直接影响设备:暴雨导致监测站进水,损坏内部电路;强风、沙尘暴会吹落采样探头、堵塞进气口;高温暴晒加速设备老化,低温导致管路冻裂。生物干扰也较常见:如蚊虫、鼠类进入设备内部,咬坏线路或堵塞管路;水中的贝类、藻类在采样口或管路内附着繁殖,形成生物淤积。 五、结语 综上,水质自动监测站的故障多与“污染、老化、环境干扰”相关,需通过定期维护(如清理管路、更换耗材、校准传感器)、优化环境防护(如做好防水、保温、防生物措施)、加强实时监控(如远程查看设备状态),减少故障发生频率,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与连续性,为水环境管理提供可靠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