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管网水质监测系统是保障居民用水安全、防范管网污染的关键设施,其巡检工作需兼顾 “频率合理性” 与 “内容针对性”,通过科学规划实现对系统运行状态的动态把控,避免因设备故障或监测偏差导致水质风险。巡检频率的设定并非固定统一,需结合管网规模、监测点重要性、环境条件及设备特性综合确定,而巡检内容则需围绕系统核心功能模块展开,确保无关键环节遗漏。 从巡检频率来看,可分为日常巡检、定期巡检与特殊情况巡检三类。日常巡检侧重高频次基础监控,针对居民密集区、关键供水节点等核心监测点,通常需每日开展 1 次;非核心区域监测点可适当降低频率,每 2-3 日进行 1 次。日常巡检以远程数据核查与现场快速检查为主,无需复杂操作,旨在及时发现数据异常或明显设备问题。定期巡检注重系统性排查,频率需结合设备寿命与管网工况设定,常规情况下每 1-3 个月开展 1 次全面巡检;对于使用年限超过 3 年的老旧监测设备,或处于化工区、施工区域等复杂环境的监测点,需缩短至每月 1 次,确保及时发现设备老化、管路腐蚀等潜在隐患。特殊情况巡检则针对突发场景,如管网维修改造后、极端天气(暴雨、低温)过后,或监测数据出现持续异常时,需立即启动临时巡检,排查问题根源并恢复系统正常运行。 巡检内容需与频率相匹配,形成分层覆盖的检查体系。日常巡检内容聚焦 “数据与外观”,远程端需核查实时监测数据(如余氯、浊度、pH 值、水温)的稳定性,确认数据传输是否连续、有无超出标准阈值的异常波动;现场端需检查监测设备外壳是否完好、采样管路有无明显破损或泄漏,以及设备供电、通信指示灯是否正常,避免因外在损伤影响系统运行。 定期巡检内容更注重 “深度与全面性”,在日常巡检基础上增加设备性能检测与内部维护。首先需对传感器进行精度校准,使用标准物质验证余氯、浊度等核心参数传感器的测量准确性,若偏差超出允许范围则立即调整;其次检查采样系统,清理采样管路内的沉积物、杂质,确保水流顺畅,同时验证自动采样器的采样量、采样频率是否符合设定要求;此外还需排查数据采集与传输模块,测试数据存储容量、备份功能是否正常,检查无线或有线通信链路的稳定性,避免因数据丢失或传输中断导致监测失效。 特殊情况巡检内容则具有 “针对性与应急性”,需围绕引发特殊情况的原因展开。管网维修改造后,重点检查监测点与管网连接部位的密封性,防止接口泄漏导致外界污染渗入,同时验证维修区域水质是否恢复正常;极端天气过后,需排查设备是否因洪水浸泡、低温冻损出现故障,检查采样管路是否因泥沙淤积堵塞,确保系统功能快速恢复;数据异常时,需逐一排查传感器故障、采样污染、校准失效等问题,通过对比不同监测点数据、更换备用传感器等方式定位根源,及时修正监测偏差。 地下管网水质监测系统的巡检工作需以 “预防为主、精准管控” 为原则,通过合理设定频率实现对不同场景的覆盖,依托全面的巡检内容保障系统稳定运行。只有将巡检频率与内容有机结合,才能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为地下管网水质安全筑牢防线,确保居民用水质量始终符合标准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