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浮标水质监测站是掌握河道水质动态、保障水环境安全的重要设施,而水草缠绕与泥沙淤积是其运行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不仅会影响监测设备灵敏度,还可能导致浮标姿态异常、数据传输中断,需通过科学的预防与处理措施,保障监测工作持续稳定。 在预防环节,需结合河道环境特征提前部署防护措施。针对水草缠绕,可在浮标主体及监测传感器外围加装防缠绕装置,如环形金属防护网或光滑塑料隔离罩,避免水草直接接触设备;同时,根据河道水草生长周期,在生长旺盛期前,联合河道管理部门对浮标周边水域进行适度水草清理,减少水草附着基础。对于泥沙淤积,需优化浮标锚泊系统设计,选用不易淤积的锚型与锚链材质,降低泥沙在锚体周边堆积的概率;此外,合理调整监测传感器的安装深度,避开河道底部泥沙易淤积的区域,同时在传感器底部加装防泥沙遮挡的保护罩,减少泥沙直接覆盖。 当出现水草缠绕问题时,需分情况开展针对性处理。若缠绕程度较轻,可通过远程操控浮标自带的小型切割装置(如水下电动割刀),对缠绕的水草进行切割清理;若缠绕严重,需派遣专业维护人员乘船作业,使用专用工具小心剥离缠绕在浮标主体、锚链及传感器上的水草,避免损坏设备部件。处理泥沙淤积时,首先需检查传感器表面淤积情况,用软毛刷或高压清水枪(低压模式)清理传感器表面泥沙,恢复其监测灵敏度;若浮标底部或锚体周边淤积严重,需借助清淤设备对周边水域进行局部清淤,必要时调整浮标锚泊位置,避开淤积严重区域。 在长期维护中,需建立定期巡查机制,根据河道水草生长速度与泥沙淤积速率,制定月度或季度检查计划,及时发现并处理初期问题;同时,记录每次水草清理与泥沙处理的详细数据,包括处理时间、处理范围、设备状态等,分析问题发生规律,优化防护与处理方案。此外,可结合河道生态治理,通过改善水体流动、控制水草生长环境等方式,从源头减少水草过度生长与泥沙淤积,为河道浮标水质监测站营造稳定的运行环境,确保其长期发挥水质监测效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