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期河道水文条件剧烈变化,水流速度加快、水位骤升、泥沙含量激增,且伴随强降雨、雷电等极端天气,河道浮标水质监测站易受多重因素影响,出现设备故障、数据异常或运维困难等问题,严重时可能导致监测中断,影响水质监测的连续性与准确性。 一、设备安全风险加剧 汛期高强度水流冲击是浮标设备的主要威胁。湍急水流会对浮标主体产生强大推力,可能导致浮标锚定系统松动、移位甚至断裂,使浮标偏离预设监测点位,无法采集目标区域水样;若水流中夹杂树枝、石块等漂浮物,易撞击浮标外壳或传感器,造成设备外壳破损、传感器探头划伤,甚至直接损坏内部电路模块,导致设备瘫痪。同时,汛期水位大幅上涨可能淹没浮标数据传输天线或供电模块(如太阳能板),若防水密封措施不到位,水汽易渗入设备内部,引发短路故障,进一步加剧设备损坏风险。 二、数据采集准确性受严重干扰 汛期河道水质特性的剧烈变化会直接影响监测数据精度。强降雨导致地表径流大量汇入,使河道水体浊度骤升,水中悬浮颗粒物附着在光学类传感器(如叶绿素、溶解氧传感器)的检测部件表面,遮挡光学信号,导致传感器无法准确捕捉水质参数,出现数据偏低或漂移;同时,大量污染物(如农业面源污染、城市地表污染物)随径流进入河道,使水质参数(如 COD、氨氮)短时间内剧烈波动,若传感器响应速度或量程无法适配这种快速变化,易出现数据溢出或检测滞后,无法真实反映水质动态。此外,水流速度过快会导致水样在传感器检测区域停留时间过短,传感器来不及充分反应,进一步降低数据采集的准确性。 三、极端天气引发的附加问题 汛期伴随的强降雨、雷电等极端天气会给监测站带来额外挑战。强降雨会冲刷浮标表面,可能破坏传感器探头的防护涂层,或导致浮标顶部的太阳能板被泥沙、污染物覆盖,降低发电效率,影响设备供电稳定性,若蓄电池储备电量不足,易出现设备断电、数据中断;雷电天气则可能引发雷击风险,若浮标未配备有效的防雷装置,雷电产生的强电流会通过天线、线缆侵入设备内部,损坏数据采集器、传输模块等核心部件,造成监测系统瘫痪。此外,汛期恶劣天气会导致河道周边环境复杂,如岸坡坍塌、树木倒伏,可能间接威胁浮标安全,或阻碍后期运维人员靠近监测点位。 四、运维与故障处理难度大幅提升 汛期复杂的水文与天气条件使监测站运维工作面临诸多阻碍。水流湍急、水位高涨导致运维人员无法乘船靠近浮标,难以开展传感器校准、设备检修等常规维护工作,若浮标出现故障,故障排查与修复周期会大幅延长,导致监测中断时间增加;同时,汛期河道水体污染物浓度高、水质腐蚀性增强,设备易出现部件老化、管路堵塞等问题,需更频繁的维护,但恶劣环境限制了运维工作的开展,形成 “故障高发却难维护” 的困境。此外,汛期数据传输易受天气影响,如强降雨、雷电干扰无线信号,导致数据传输中断或丢包,运维人员难以及时获取监测数据,无法实时掌握设备运行状态与水质情况,进一步增加了运维难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