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荧光法溶解氧传感器凭借抗干扰能力强、响应速度快的优势,广泛应用于水质监测场景,而规范的标定操作是保障其测量精度的核心前提。该类传感器的标定需遵循 “环境可控、流程标准、数据可溯” 的原则,明确标定前准备、环境参数控制、操作步骤及验证要求,确保标定结果符合行业技术规范,为溶解氧浓度检测提供可靠依据。 标定前准备需围绕设备、试剂与工具开展全面检查。首先需确认传感器状态,检查荧光帽是否存在划痕、污染或老化现象,若荧光层出现破损或褪色需及时更换;同时连接传感器与配套标定设备,测试数据传输是否通畅,确保传感器处于正常工作模式。其次需准备标准物质,选用经计量认证的零氧标准液与饱和氧标准气(或标准液),零氧标准液需现配现用,避免因放置时间过长导致浓度变化;饱和氧标准气需检查气瓶压力是否满足使用要求,确保气体纯度符合标定标准。此外,需准备专用清洁工具,如无绒软布、无离子水,用于清洁传感器表面与荧光帽,避免残留污染物影响标定精度。 标定环境控制是保障标定准确性的关键条件。温度方面,需将标定环境温度稳定在 20-25℃,且温度波动范围不超过 ±1℃,因温度变化会直接影响氧气溶解度与荧光反应速率,温度不稳定易导致标定误差;若环境温度超出标准范围,需借助恒温装置调节,待温度稳定后再启动标定流程。湿度方面,需将环境湿度控制在 40%-60%,避免高湿度环境导致传感器电路受潮,或低湿度环境产生静电干扰。同时,需确保标定区域无气流干扰,避免空气流动影响饱和氧标准气的稳定性,若在开放式环境中标定,需搭建防风围挡,减少外部环境对标的影响。 标定操作需严格遵循标准化流程,分为零氧标定与饱和氧标定两个核心步骤。零氧标定时,需将传感器荧光帽完全浸入零氧标准液中,确保无气泡附着在荧光帽表面,待传感器读数稳定后(通常需 5-10 分钟),记录零氧浓度值,若读数与零氧标准液浓度偏差超出 ±0.1mg/L,需重新清洁传感器后再次标定。饱和氧标定时,可选择气体标定或液体标定:气体标定时,需将传感器置于饱和氧标准气氛围中,确保气体均匀包裹荧光帽,待读数稳定后记录数值;液体标定时,需将传感器浸入饱和氧标准液中,搅拌标准液使氧气浓度均匀,待读数稳定后完成标定。两种标定方式均需确保传感器与标准物质充分接触,且标定过程中避免触碰传感器,防止位置偏移影响数据采集。 标定后验证需通过数据比对与稳定性检测确认标定效果。首先进行数据验证,将标定后的传感器置于已知浓度的验证标准液中,检测传感器读数与标准液浓度的相对误差,若误差≤±2%,则标定合格;若误差超出标准范围,需排查标定环境、标准物质或传感器状态,重新开展标定。其次进行稳定性检测,连续监测传感器在验证标准液中的读数变化,10 分钟内读数波动幅度需≤±0.05mg/L,确保传感器标定后输出数据稳定。同时,需建立标定记录档案,详细记录标定时间、环境参数、标准物质信息、标定数据及操作人员,形成完整的标定溯源体系,便于后续查询与质量追溯。 此外,需明确标定周期要求,数字荧光法溶解氧传感器通常每 3-6 个月标定一次,若传感器用于高污染水质监测或频繁出现数据异常,需缩短标定周期至 1-2 个月;每次更换荧光帽或传感器长期停用后,也需重新进行标定,确保传感器始终处于精准工作状态,满足水质监测对溶解氧浓度检测的精度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