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荧光法溶解氧传感器在工作过程中,若荧光帽表面附着气泡,会对检测结果产生显著干扰,其影响机制可从光学路径、信号接收及氧气传递等多方面展开解析。 气泡对荧光帽表面的光学路径会形成直接阻断。传感器的测量原理基于特定波长的激发光照射荧光材料,使其发出荧光,再通过检测荧光强度或寿命计算溶解氧浓度。当气泡附着于荧光帽表面时,气泡与水体的折射率存在显著差异,会导致激发光在传播过程中发生折射、散射甚至反射,部分光线无法按预设路径到达荧光材料,直接降低激发效率。同时,荧光材料受激发后产生的荧光在返回检测器的过程中,也会因气泡的存在而偏离原有传播轨迹,造成检测器接收的荧光信号强度减弱,破坏了信号与溶解氧浓度之间的对应关系。 气泡的存在会改变局部氧气传递的平衡状态。水体中的溶解氧需通过扩散作用到达荧光帽表面的荧光材料,而气泡内部的氧气分压与水体中溶解氧浓度对应的分压存在差异。若气泡内氧气分压高于水体,会向周围水体释放氧气,导致荧光帽附近局部区域的氧气浓度异常升高;若气泡内为其他气体(如空气泡中的氮气等),则会阻碍水体中溶解氧向荧光材料的扩散,形成局部缺氧环境。这种局部氧气浓度的失衡,会使荧光材料接触的氧气量与实际水体中的溶解氧浓度不匹配,导致检测结果出现偏高或偏低的偏差。 此外,气泡附着还会干扰荧光信号的稳定性。气泡在水流或传感器轻微震动的影响下,可能发生位置移动、形态变化甚至破裂,这种动态变化会导致激发光与荧光的传播路径持续改变,使检测器接收的信号强度出现无规律波动。这种波动并非由水体中溶解氧浓度的实际变化引起,而是气泡干扰导致的虚假信号,进一步降低了检测数据的可靠性。 同时,气泡对荧光帽表面的物理覆盖,会减少荧光材料与水体的有效接触面积,使得参与反应的荧光分子数量减少,间接影响荧光信号的强度。即使气泡短暂脱离,其残留的痕迹也可能改变局部水体的流动状态,导致后续氧气扩散过程出现短暂异常,形成持续性的检测偏差。 综上所述,气泡附着通过干扰光学路径、破坏氧气传递平衡、引发信号波动等多重机制,对数字荧光法溶解氧传感器的检测结果产生显著负面影响,是导致测量误差的重要因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