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浮标水质监测站依赖锚链固定于指定海域,实时监测海水温度、盐度、溶解氧等参数,锚链断裂会导致浮标漂移,不仅中断监测数据,还可能引发设备触礁、碰撞或丢失。应急处置需遵循“快速响应、精准定位、安全回收、减少损失”原则,具体流程如下。 一、应急响应启动 1、异常识别与信息核实 通过远程监控平台实时查看浮标位置与状态,若发现浮标位置超出预设范围(如偏离监测点1公里以上)、定位信号漂移或数据传输中断,立即联系现场巡检人员或附近船只,核实是否存在锚链断裂情况;同时调取浮标历史轨迹数据,初步判断断裂时间与漂移方向,为后续搜救提供依据。 2、启动应急小组与分工 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建应急小组,明确分工:技术组负责持续跟踪浮标信号、分析漂移路径;搜救组准备船只、导航设备与打捞工具;联络组对接海事部门、附近港口及气象机构,获取海域实时风向、洋流、天气预报(尤其关注台风、巨浪等恶劣天气),避免搜救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 二、现场定位与追踪 1、多手段定位浮标 优先通过浮标自带的GPS定位模块获取实时坐标,若信号弱或中断,启用备用定位方式:利用浮标搭载的雷达反射器、LED警示灯,协调附近海事巡逻船、渔船进行目视搜索;通过浮标数据传输模块(如卫星通信)发送定位请求,若浮标仍能供电,可触发其主动发送位置信息;结合海域洋流模型,预测浮标漂移轨迹,缩小搜救范围。 2、动态调整搜救路线 根据实时气象与洋流变化,动态调整搜救船只航线:避开暗礁、禁航区及渔网密集区域,防止搜救船搁浅或渔具缠绕;若遇恶劣天气(如风力超6级、能见度低于1海里),暂停海上搜救,待天气好转后重启,确保人员与船只安全;搜救过程中保持与应急小组实时沟通,及时更新浮标位置信息。 三、设备回收 1、现场打捞操作 靠近浮标时,控制船只速度,避免船体碰撞损坏浮标;用打捞钩、绳索固定浮标主体(优先固定浮标顶部或专用吊点),缓慢将浮标拉至船舷侧,若浮标进水或倾斜,先排出内部积水,再用起重机或人力将其吊装至船上,防止浮标在打捞过程中倾覆或部件脱落。 2、初步检查与数据保护 打捞后立即检查浮标关键部件:查看监测传感器是否完好、数据存储模块是否正常,若设备仍能通电,优先导出未传输的监测数据,避免数据丢失;检查浮标外壳是否破损、密封是否完好,记录损坏部位(如传感器镜头破裂、舱门密封失效),为后续检修提供参考;将浮标固定在船上通风干燥处,避免海水长时间浸泡加剧损坏。 四、设备检修与重新部署 1、全面检修与部件更换 将浮标运回检修基地后,开展全面检测:拆解锚链连接部位,分析断裂原因(如锈蚀、磨损、外力冲击),更换断裂锚链及受损连接件(如卸扣、转环);检查监测模块、供电系统(如太阳能板、蓄电池),修复或更换损坏部件(如进水的传感器、短路的电路板);测试浮标整体功能,确保定位、数据传输、监测精度均符合要求。 2、重新部署与后续监测 根据原监测点海域环境,重新规划锚链长度与固定方式(如在多礁石海域选用防磨锚链、增加配重块),待天气与海况适宜时,将浮标运回原监测点重新部署;部署后24小时内密切跟踪浮标位置与数据传输状态,确认锚链固定牢固、设备运行正常;记录此次锚链断裂事件的处置过程、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更新应急预案。 五、后续预防与改进 1、加强日常维护与巡检 缩短锚链检查周期,每季度通过水下机器人或潜水员检查锚链锈蚀、磨损情况,及时除锈或更换老化锚链;每月远程查看浮标位置偏移量,若发现轻微漂移,及时排查锚链是否存在松动;增加现场巡检频次,尤其在台风、风暴潮等恶劣天气前后,检查锚链固定状态与浮标稳定性。 2、优化设备与应急预案 升级锚链防护措施,如在锚链易磨损部位加装防磨套管、选用耐腐蚀合金材质锚链;为浮标加装锚链断裂预警装置(如张力传感器),当锚链张力异常时及时发送报警信号,提前介入处置;根据此次应急处置经验,修订应急预案,补充不同海况下的搜救方案、数据备份流程,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升处置效率。 六、总结 海洋浮标水质监测站锚链断裂应急处置需“快速响应、科学搜救、全面检修、长效预防”,通过规范的流程减少设备损失与数据丢失,保障海洋水质监测工作持续稳定。同时,需从此次事件中总结经验,加强日常维护与设备优化,降低锚链断裂风险,为海洋生态监测提供可靠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