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水中油传感器电极是监测水体含油量的核心部件,易因水体中油污、悬浮物、生物黏附等污染导致检测信号衰减、测量精度下降,需通过规范的清洁方法恢复其性能,保障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清洁前需做好充分准备工作。首先需切断传感器供电,避免清洁过程中电路短路或元件损坏;拆卸电极时需使用专用工具,遵循设备说明书操作流程,防止暴力拆解导致电极结构变形;准备适配的清洁材料,包括无绒软布、专用清洁刷(刷毛硬度适中,避免划伤电极表面)、中性清洁剂、去离子水及校准用标准油溶液,确保清洁过程中不引入新的污染物。 针对不同类型的电极污染需采用针对性清洁方法。对于油污类污染,可先用无绒软布蘸取少量中性清洁剂,轻柔擦拭电极表面,去除附着的浮油与油污薄层,擦拭时需沿同一方向移动,避免油污扩散;若油污已形成顽固油膜,可将电极浸泡在稀释后的中性清洁溶液中(浓度需按清洁剂说明控制,避免腐蚀电极),浸泡时间根据污染程度调整,通常不超过 30 分钟,浸泡后用软布轻擦去除残留油膜。 对于悬浮物与沉积物污染,需使用专用清洁刷轻轻刷洗电极表面及缝隙,去除附着的泥沙、颗粒物等杂质,刷洗时力度需适中,防止破坏电极表面的敏感涂层;若污染物嵌入电极细小缝隙,可借助注射器抽取去离子水,缓慢冲洗缝隙区域,确保杂质完全脱离。 生物黏附类污染需结合物理与化学清洁手段。先用软布去除表面可见的生物膜,再将电极浸泡在专用生物降解清洁剂中(需选用不损伤电极材质的产品),降解生物黏附层,浸泡后用去离子水彻底冲洗;清洁后需检查电极表面是否仍有残留黏附物,若有则重复清洁流程,直至电极表面恢复光洁。 清洁完成后需进行性能验证与后续处理。用去离子水反复冲洗电极,确保无清洁剂残留,随后将电极置于干燥通风处自然晾干(避免阳光直射或高温烘干);重新安装电极后,需进行零点校准与标准油溶液校准,验证电极测量精度是否恢复至标准范围;同时记录清洁时间、污染类型、清洁方法及校准结果,建立清洁档案,为后续维护频率调整提供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