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地下管网规模持续扩张,管网老化、渗漏、混接等问题日益凸显,导致污水外溢、河道污染、供水安全风险加剧。地下管网水质监测系统依托物联网、传感器、大数据等技术,可实现对管网内水质参数(如化学需氧量、氨氮、溶解氧、重金属等)的连续监测与动态分析,为管网健康诊断、污染溯源、应急调度提供数据支撑。然而,系统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技术瓶颈与实施挑战,需辩证看待其效能。 一、地下管网水质监测系统的优势 1、实时感知与精准预警 (1)全时段覆盖:通过在管网关键节点(如排污口、检查井、泵站)部署在线监测设备,系统可实现24小时不间断数据采集,突破传统人工采样频次低、时效性差的局限。例如,在暴雨期间,实时监测合流制管网溢流污水水质,为截污调度提供即时依据。 (2)多参数联动预警:系统集成多种水质传感器,可同步监测多项指标,并通过算法模型设定阈值。当某项指标异常时(如氨氮浓度骤升),自动触发预警机制,精准定位污染源区域,缩短应急响应时间。 2、数据驱动的科学决策 (1)污染溯源与趋势分析:基于长期监测数据,系统可绘制管网水质时空分布图,结合管网拓扑结构与水力模型,追溯污染源头,分析污染扩散路径。例如,通过对比不同区域管网中重金属浓度差异,锁定工业废水违规排放点。 (2)管网运行优化:结合流量、液位等数据,系统可评估管网过流能力、淤积风险,指导清淤调度与管网改造。例如,通过监测管网末端溶解氧浓度,判断污水厂进水水质稳定性,优化污水处理工艺参数。 3、降本增效与风险防控 (1)减少人工成本:自动化监测替代传统人工巡检与采样,降低人力投入,尤其适用于地下管网空间狭小、环境恶劣的场景。 (2)降低环境风险:实时监测可及时发现管网渗漏、溢流等事故,避免污水直排河道或渗入土壤,减少环境污染与经济损失。 二、地下管网水质监测系统的缺陷 1、技术瓶颈制约精度 (1)传感器性能局限:地下管网环境复杂,存在高湿度、强腐蚀、电磁干扰等问题,易导致传感器灵敏度下降、寿命缩短。例如,部分溶解氧传感器在含硫污水环境中易中毒失效,影响测量准确性。 (2)数据干扰与漂移:管网内悬浮颗粒、气泡、生物膜等可能干扰光学传感器信号,导致数据波动。此外,传感器长期运行后可能出现零点漂移或量程漂移,需频繁校准维护。 2、实施与运维成本高昂 (1)设备部署难度大:地下管网空间封闭,监测设备安装需破路施工,涉及交通管制、管线协调等复杂流程,施工周期长、成本高。例如,在老旧城区部署管网监测设备,需协调燃气、电力、通信等多类地下管线,施工难度极大。 (2)运维成本居高不下:传感器需定期更换试剂、滤膜,清洁光学镜片;电池供电设备需定期更换电池或充电。对于分布式监测网络,运维人力与物资投入巨大,部分城市因运维资金不足导致设备闲置。 3、数据整合与应用不足 (1)信息孤岛现象:管网水质监测数据与管网GIS系统、水务SCADA系统、环保监测平台等缺乏有效对接,数据共享与协同分析能力不足。 (2)模型算法局限性:现有水质预测模型多基于历史数据拟合,对极端天气、突发污染等场景适应性差,误报、漏报率较高。 三、改进建议 1、技术创新:研发耐腐蚀、抗干扰的新型传感器,优化传感器自清洁、自校准功能;引入边缘计算技术,实现数据本地预处理,降低传输干扰。 2、成本优化:推广无线传感网络与太阳能供电技术,减少布线与供电成本;探索“政府-企业”合作运维模式,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 3、数据融合:构建城市级水务大数据平台,整合多源数据,开发智能诊断与决策支持系统,提升模型泛化能力。 四、结语 地下管网水质监测系统是城市水环境治理的“智慧之眼”,其优势在于实时感知、精准决策与风险防控,但技术瓶颈、成本压力与数据壁垒限制了效能释放。通过技术创新、成本优化与数据融合,可逐步突破现有缺陷,推动系统向智能化、集成化方向发展,为城市水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