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悬浮物传感器作为精密光学储存过程中的环境条件、预处理方式直接影响其再次启用时的测量精度。无论是短期闲置还是长期存放,都需遵循科学的储存规范,避免光学部件老化、电路受潮或机械结构腐蚀。 一、储存环境的核心参数控制 储存空间需满足严格的温湿度条件:温度应控制在 10-25℃,避免剧烈波动(日温差≤5℃),高温会加速光学涂层氧化,低温则可能导致密封胶硬化开裂。相对湿度必须维持在 30%-60%,可通过除湿机或防潮柜实现,当湿度超过 65% 时,需放置硅胶干燥剂(每周更换一次,观察变色情况判断吸附效果)。 环境洁净度同样关键:储存区域需远离粉尘源(如水泥地面、通风口),传感器应单独放置在防尘罩内,罩体选用防静电材质,避免静电吸附空气中的颗粒物。禁止与挥发性化学品(如酒精、硝酸)同处存放,防止气体腐蚀光学镜头的镀膜层。若储存间存在腐蚀性气体(如海边仓库的盐雾),需加装活性炭过滤装置,每月更换滤材。 二、储存前的预处理流程 传感器入库前必须完成彻底清洁:先用超纯水冲洗光学测量窗口,去除残留的悬浮物颗粒;若检测过含油或高有机物水样,需用 5% 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浸泡 10 分钟,再用软布蘸无水乙醇轻擦,确保光学面无油污残留。清洁后用氮气吹干(压力≤0.1MPa),避免用压缩空气(可能含油分)。 电路系统需做防潮处理:对于分体式传感器,需断开电缆连接,接口处套上硅胶保护帽,涂抹专用密封脂(耐温范围 - 40-120℃)。电池供电型传感器需取出电池,单独存放于防爆盒中(电量保持在 50%,避免短路),电池与传感器间距≥30cm,防止漏液腐蚀。 机械部件的防护不可忽视:旋转式清洁刷的轴承处需滴加 1-2 滴专用润滑脂(食品级,耐水型),防止长期静置导致卡顿;传感器外壳的金属部分若有划痕,需补涂防腐漆(如环氧底漆),干燥 24 小时后再储存。 三、不同类型传感器的差异化储存方式 沉入式传感器需直立放置在专用支架上,测量窗口朝下,避免与接触面直接摩擦,支架底部垫衬 3cm 厚的橡胶垫减震。若传感器带有沉入桶,需将桶内水分擦干,内壁涂抹薄层凡士林防锈,桶口用透气膜密封(允许空气流通但阻挡灰尘)。 流通式传感器需拆卸进样管路,用专用堵头封闭接口,管路内部注入少量甘油(食品级)防止干裂,盘绕后用扎带固定(避免过度弯曲,弯曲半径≥5cm)。蠕动泵管需单独取下,浸泡在 50% 甘油溶液中,防止老化硬化,储存温度≤20℃。 便携式传感器应放入原包装的缓冲泡沫中,确保各部件固定无晃动,显示屏贴防静电保护膜,按键区域覆盖防尘膜。充电器、校准工具等配件需分类放入收纳盒,避免线缆缠绕导致接口损坏。 四、储存周期与维护频率 短期储存(≤3 个月)需每月检查一次:通电预热 10 分钟,运行自检程序,确认无故障代码;用镜头纸轻擦光学面,检查是否有霉斑或雾状污染。长期储存(>3 个月)每 2 个月进行一次活化处理:将传感器接入标准悬浮物溶液(50NTU),测定 3 次,相对标准偏差应≤2%,否则需重新清洁校准。 电池和电缆的维护需单独记录:锂电池每 3 个月补充电一次,避免过放;电缆每半年展开一次,检查绝缘层是否有开裂,接头处的密封性是否完好。每次检查需填写《储存维护记录表》,内容包括环境参数、设备状态、异常处理等,为出库时的性能验证提供依据。 五、出库前的性能验证 传感器启用前必须完成全面校准:用 0NTU(超纯水)、100NTU 标准溶液进行两点校准,相关系数 r≥0.999;测量 50NTU 标准溶液,误差应≤±3%。若校准不通过,需检查光学系统是否受潮,机械部件是否灵活,必要时返厂检修。 功能测试需覆盖所有模块:启动自动清洁功能,观察刷头运转是否顺畅;检查数据传输接口(如 RS485、USB)的通讯稳定性,连续传输 10 组数据无丢包。对于长期储存的传感器,建议在实际水样中连续运行 24 小时,监测数据漂移情况,确保满足监测要求后方可投入使用。 通过严格执行上述规范,数字悬浮物传感器在储存期间的性能衰减率可控制在 5% 以内,再次启用时的校准合格率提升至 95% 以上,既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又保障了监测数据的可靠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