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悬浮物传感器通过光学散射或透射原理测量水体中悬浮颗粒物浓度,其检测精度直接影响水质评估与工艺调控。实践表明,即使是全新未使用的传感器,若存放超过 3 个月,首次启用时测量偏差可能超过 10%,而长期使用后的传感器偏差甚至可达 20% 以上。因此,使用前必须进行校准,这是确保数据可靠性的核心环节。 
校准的必要性源于多重误差诱因。传感器的光学元件(如发射管、接收透镜)会因存放环境中的灰尘、湿度发生性能漂移,例如透镜表面的微尘会导致散射光信号衰减,使测量值偏低。对于采用红外光源的传感器,光源强度会随时间自然衰减(半衰期约 2000 小时),若未校准会形成系统性误差。此外,不同水体的悬浮物特性(如颗粒大小、密度、折射率)存在差异,即使同一传感器在不同水域使用,也需通过校准匹配现场工况。 使用前校准的基础流程需严格标准化。首先进行零点校准:将传感器探头浸入经 0.45μm 滤膜过滤的纯水中,确保无气泡附着在光学窗口,通电预热 30 分钟后,在仪器菜单中选择 “零点校准”,待读数稳定(波动≤0.1mg/L)后保存参数。接着进行跨度校准:选用与实际测量范围匹配的标准悬浮物溶液(如 500mg/L 的硅藻土标准液),将传感器完全浸入溶液中,搅拌 30 秒使浓度均匀,静置后执行 “跨度校准”,记录校准系数。对于高浓度范围(>1000mg/L),建议增加一个中间浓度点(如 2000mg/L)进行三点校准,确保校准曲线的线性(相关系数 R²≥0.999)。 特殊场景的校准调整需针对性实施。测量含有机质较多的水体(如食品废水)时,需用现场水样制备校准液:取代表性水样通过离心分级获得不同浓度梯度,用重量法测定实际浓度后作为校准基准,避免标准硅藻土与实际悬浮物的光学特性差异导致误差。对于长期存放(超过 6 个月)的传感器,校准前需先进行性能核查:用已知浓度的标准液测试,若偏差超过 5%,需先清洁光学部件(参照数字污泥浓度传感器的清洁流程),再重新校准。在低温环境(<10℃)使用时,需将校准液与现场水温平衡至 ±1℃以内,温度差异每 5℃会导致约 2% 的测量偏差。 校准后的验证与记录不可或缺。校准完成后,需用另一份标准液(浓度为校准点的 70%)进行验证,测量值与标准值的相对偏差应≤5%。同时记录校准环境参数(温度、湿度)、标准液批次、校准前后的误差值等信息,形成校准台账。对于在线监测用传感器,建议每 30 天进行一次单点校准(用中间浓度标准液验证),每 90 天进行一次全量程校准,确保长期稳定性。 使用前校准是数字悬浮物传感器获得可靠数据的前提,绝非可有可无的环节。通过标准化的校准操作,既能消除设备本身的性能漂移,又能匹配不同水体的特性差异,使测量精度满足监测与工艺控制的要求。实际操作中,需避免仅凭经验跳过校准步骤,或使用过期标准液等不规范行为,这些都会导致数据失真,影响后续决策的科学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