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余氯传感器作为水质消毒监测的核心设备,其测量精度直接关系到供水安全和工艺调控效果。由于余氯易受温度、pH 值及光照等因素影响,传感器的校准需遵循严格流程,以确保测量值与真实值偏差控制在 ±0.05mg/L 以内。以下为标准化的校准操作步骤。 一、校准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检查传感器状态:光学型传感器需清洁检测窗口,用专用镜头纸蘸取无水乙醇擦拭,去除残留的 DPD 显色剂污渍;电极型传感器需检查膜片完整性,若发现破损或气泡需及时更换。准备校准用试剂:0.00mg/L(零余氯)溶液(用超纯水加入硫代硫酸钠至完全还原)、1.00mg/L 余氯标准液(现配现用,参照 HJ 586-2010 标准方法),以及 pH=7.00 的缓冲液(用于温度补偿校准)。校准环境需控制温度在 20±2℃,避免强光直射,提前 30 分钟开机预热传感器,确保电子元件性能稳定。 二、零点校准 将传感器探头完全浸入零余氯溶液中,搅拌 30 秒使溶液均匀,确保无气泡附着在检测表面。待读数稳定(连续 30 秒波动≤0.01mg/L)后,在仪器操作界面选择 “零点校准”,系统会自动记录当前信号值作为基准。对于电极型传感器,需同时监测溶液温度和 pH 值,若与校准默认值(25℃、pH7.0)偏差超过 ±1℃或 ±0.5pH,需在系统中手动输入实际参数,启动温度补偿功能。零点校准完成后,用超纯水冲洗探头 3 次,避免残留还原剂影响后续校准。 三、跨度校准 选用与日常监测浓度接近的标准液(如饮用水常用 1.00mg/L,污水处理用 5.00mg/L),将传感器浸入溶液中,静置 2 分钟让反应达到平衡(光学型需等待显色完全,电极型需确保离子交换稳定)。在仪器上执行 “跨度校准” 指令,输入标准液浓度值,系统会自动计算并存储校准系数。对于高浓度余氯(>2.0mg/L),建议增加一个中间浓度点(如 3.00mg/L)进行两点校准,确保校准曲线在全量程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 R²≥0.999)。校准过程中需频繁搅拌标准液,防止余氯因挥发导致浓度下降。 四、特殊场景的校准调整 在高 pH 值水体(pH>8.5)中,余氯易转化为次氯酸根,需采用专用高 pH 校准模式,或在校准液中加入 pH 缓冲剂调节至中性后再校准,测量时通过仪器自动换算补偿。对于含氨氮的水体(如污水处理厂出水),需区分游离氯和总氯校准:游离氯校准用 DPD 法标准液,总氯校准需加入碘化钾作为催化剂,确保化合氯完全转化。长期停用(超过 1 个月)的传感器,校准前需先进行活化处理:电极型传感器浸泡在 0.1mg/L 余氯溶液中 2 小时,光学型传感器用标准液循环冲洗检测通道,恢复元件活性。 校准后的验证与记录必不可少。用校准范围中间值的标准液(如 0.50mg/L)进行验证,测量值与标准值相对偏差应≤5%,否则需重新校准。记录校准时间、标准液批次、环境参数及校准前后的误差值,形成校准台账。建议建立定期校准计划:在线监测传感器每 15 天进行一次单点校准(用 0.50mg/L 标准液),每 30 天进行一次全量程校准;便携式传感器每次使用前必须校准,确保数据有效性。通过严格执行上述流程,可使数字余氯传感器始终保持最佳测量状态,为水质安全监测提供可靠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