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水质监测系统是实时掌握河道水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其稳定运行与精准监测依赖于规范操作和及时故障处理。制定科学的操作规范、明确故障处理方法,对保障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与连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操作规范 1、系统开机与初始化 (1)操作人员需提前检查系统供电是否正常,电源线连接是否牢固,接地是否良好。确认无误后,按系统启动顺序依次开启主控制器、各监测仪器(如COD全自动测定仪、在线总铜监测仪、在线总铬监测仪等)、采样装置及数据传输设备的电源。 (2)系统启动后进入初始化阶段,操作人员应密切观察各设备启动状态,查看主控制器显示屏的初始化信息,确保各设备通讯正常、自检通过。若出现初始化失败或设备通讯异常提示,需立即停止启动流程,检查设备连接与设置,排除问题后重新启动。 2、采样与监测操作 (1)采样前,检查采样装置的采样管路是否通畅,有无堵塞、泄漏情况,采样泵工作是否正常。根据监测需求设置合理的采样频率和采样量,确保水样具有代表性。例如,水质变化较大的河道可每小时采样一次;水质相对稳定的河道可每4小时采样一次。 (2)启动采样装置后,观察水样采集情况,确保水样顺利进入预处理单元和各监测仪器。监测过程中,操作人员要实时监控各监测仪器的运行参数(如反应温度、试剂余量、检测值等),记录监测数据的变化趋势。若发现数据异常波动,应及时检查仪器是否正常工作,必要时进行手动采样检测,对比验证数据准确性。 3、数据记录与传输 (1)系统会自动记录各监测指标的数据,操作人员需定期(如每天)查看数据记录情况,确保数据完整、准确。对异常数据进行标记并注明可能原因,同时按规定格式将数据备份到专用存储设备中,防止数据丢失。 (2)检查数据传输设备的运行状态,确保监测数据能实时、准确传输至监控中心。定期测试数据传输链路的稳定性,若发现传输中断或延迟,应及时排查网络连接、传输协议等问题,必要时联系网络运营商或设备供应商处理。 4、系统关机 (1)进行系统关机操作时,按与开机相反的顺序依次关闭各设备电源:先关闭采样装置和各监测仪器,再关闭数据传输设备,最后关闭主控制器。 (2)关机后,清理采样装置和监测仪器的相关部件(如采样嘴、过滤装置等),做好设备表面清洁工作,并记录系统运行情况和关机时间。 二、故障处理 1、采样装置故障 (1)采样管路堵塞:若采样泵运行正常但无水样进入系统,可能是采样管路堵塞。此时应关闭采样泵,拆卸采样管路,用清水冲洗内部清除堵塞物;较顽固的堵塞可使用专用管道清洁剂浸泡后冲洗。重新安装管路后,测试采样是否正常。 (2)采样泵故障:若采样泵不工作或工作异常,检查电源连接是否正常、电机是否损坏。电源连接正常但电机无反应,可能是电机故障,需更换采样泵电机;电机运转但抽水效率低,可能是泵内叶轮磨损或堵塞,应拆卸泵体检修或更换叶轮。 2、监测仪器故障 (1)试剂相关故障:监测仪器提示试剂不足或试剂管路堵塞时,操作人员应及时补充试剂,检查试剂管路是否有弯折、堵塞情况,清理或更换堵塞管路。若试剂结晶导致管路堵塞,可用温水浸泡管路溶解结晶。 (2)检测数据异常:监测仪器检测数据持续偏高或偏低且超出正常范围时,首先检查校准是否过期,进行重新校准。校准后数据仍异常的,检查反应池是否清洁、有无污染,必要时进行清洗。对于分光光度法监测仪器,还需检查光源是否正常,比色皿是否清洁、有无划痕,更换损坏部件后重新检测。 3、数据传输故障 (1)网络连接中断:检查网络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的运行状态,查看网线连接是否松动。重启网络设备,若问题仍未解决,联系网络服务提供商检查网络线路。 (2)数据传输协议错误:网络连接正常但数据无法传输,可能是数据传输协议设置错误。操作人员需对照系统说明书,检查主控制器和监控中心的传输协议参数(如IP地址、端口号、传输格式等),确保双方设置一致。 4、电源故障 (1)系统突然断电时,首先检查供电线路是否跳闸或停电。若为跳闸,检查系统是否存在短路故障,排除故障后重新合闸;若为停电,启用备用电源(如发电机、不间断电源),确保系统在供电恢复前继续运行,避免监测数据中断。 (2)部分设备无法供电时,检查设备电源线是否损坏,电源接口是否松动或接触不良,更换损坏的电源线,紧固电源接口。 三、日常维护与注意事项 1、定期对系统各设备进行清洁、润滑和校准,按设备说明书要求更换易损部件(如采样泵的密封圈、监测仪器的滤芯等),确保设备处于良好工作状态。 2、操作人员需经专业培训,熟悉系统各设备的性能和操作方法,严格按操作规范操作。故障处理时,遇复杂问题应及时联系设备供应商或专业技术人员,避免盲目操作导致设备损坏。 3、建立系统运行台账,详细记录系统的开机时间、关机时间、监测数据、故障情况及处理结果等信息,为系统维护和管理提供依据。 四、结语 通过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及时处理各类故障,可有效保障河道水质监测系统的稳定运行。具体而言,规范操作涵盖设备日常巡检、数据采集校准、存储传输管理等全流程环节,能最大限度降低人为操作失误带来的数据误差;而系统化的故障处理机制,包含故障预警、快速定位、分级响应及修复验证,可实现从硬件故障到软件异常的全类型问题闭环处置。两者协同作用,不仅能确保COD、氨氮、pH值等关键监测指标的实时性与准确性,还能通过长期稳定的数据积累,为河道水环境治理方案制定、污染溯源分析、生态修复效果评估等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助力构建科学化、智能化的水环境监测与保护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