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管网是城市供水、排水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质状况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用水安全和城市的生态环境。地下管网水质监测系统能够实时、连续地监测管网中的水质参数,为水质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但地下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如管道内水流不稳定、沉积物影响、温度和压力变化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在建设和运行地下管网水质监测系统时,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因素,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可靠。 一、监测点位选择 1、代表性原则:监测点位应能代表整个地下管网的水质状况。对于供水管道,应选择在不同供水区域、不同管径和不同材质的管道上设置监测点,以反映不同条件下水质的变化。对于排水管道,要考虑不同污染源的汇入情况,在污水排放口、合流制管道的溢流口等关键位置设置监测点。 2、避免干扰因素:避免将监测点位设置在容易受到外界干扰的位置,如靠近泵站、阀门等设备的地方,因为这些设备的运行可能会引起水流剧烈变化,影响水质监测结果。同时,要远离管道的弯头、三通等局部阻力较大的部位,以减少水流对监测设备的冲击。 3、便于维护和采样:监测点位应选择在便于工作人员进行设备维护和采样的位置,如管道的直管段、检查井等。这样可以在不影响管道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及时对监测设备进行检查、校准和维修,保证监测系统的正常运行。 二、设备选型与安装 1、适配性:根据地下管网的环境特点和水质监测要求,选择合适的监测设备。例如,对于含有大量悬浮物的污水管道,应选择具有抗堵塞能力的传感器;对于高温、高压的供水管道,要选择能够耐受相应温度和压力的设备。同时,要考虑设备的测量范围、精度和分辨率等参数,确保能够满足监测需求。 2、正确安装:严格按照设备的安装说明书进行安装,确保设备的安装位置正确、固定牢固。传感器的安装方向和深度要符合要求,避免因安装不当导致测量误差。例如,溶解氧传感器的电极应垂直安装,以减少气泡对测量的影响;pH传感器的电极应完全浸入水中,以保证测量的准确性。 3、防护措施:地下管网环境恶劣,存在潮湿、腐蚀、机械碰撞等危害,因此要为监测设备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可以采用防水、防尘、防腐的外壳对设备进行保护,安装防撞装置避免设备受到机械损坏。同时,要确保设备的电气安全,防止漏电等事故的发生。 三、校准与维护 1、定期校准:建立定期校准制度,按照设备的使用说明书和相关标准规范,定期对监测设备进行校准。校准应使用经过计量认证的标准物质和校准设备,确保校准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一些关键参数的监测设备,如pH传感器、溶解氧传感器等,校准周期应适当缩短。 2、日常维护:加强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定期对设备进行清洁、检查和保养。及时清理传感器表面的污垢和沉积物,防止其影响测量精度。检查设备的连接线路是否松动、损坏,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同时,要建立设备维护档案,记录设备的维护情况和故障处理过程,为设备的管理和维修提供依据。 四、数据传输与处理 1、稳定传输:选择可靠的数据传输方式,确保监测数据能够准确、及时地传输到监控中心。可以采用有线传输和无线传输相结合的方式,对于距离较近、条件允许的监测点位,采用有线传输;对于距离较远或布线困难的监测点位,采用无线传输。同时,要采取数据加密、防干扰等措施,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准确处理:建立科学合理的数据处理算法和模型,对采集到的监测数据进行准确处理。去除异常数据和噪声干扰,对数据进行滤波、平滑等处理,提高数据的质量。同时,要结合地下管网的实际情况和水质变化规律,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为水质管理和决策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五、人员管理 1、专业培训:对从事地下管网水质监测系统运行管理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使其熟悉监测设备的原理、操作方法和维护技巧,掌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方法。培训内容应包括水质监测理论知识、设备操作实践、故障排除等方面,提高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2、责任落实:明确各岗位人员的职责和工作任务,建立健全责任制度。从监测点位的设置、设备的安装调试到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处理,每个环节都要有专人负责,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要建立考核机制,对人员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评价,激励人员积极工作,提高工作质量。 六、结论 保证地下管网水质监测系统结果的准确性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监测点位选择、设备选型与安装、校准与维护、数据传输与处理以及人员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和精心管理。只有采取有效的措施,严格控制各个环节的质量,才能确保监测系统能够准确、可靠地反映地下管网的水质状况,为城市的水质安全保障提供有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