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浮标水质监测站是集传感器检测、数据传输、供电系统于一体的户外设备,长期暴露在水流冲击、光照雨淋、藻类附着等环境中,易因部件老化或外部干扰出现故障。常见故障可分为供电系统、传感器、数据传输和结构稳定性四类,需结合故障表现快速定位原因。 
一、供电系统故障:设备运行的 “基础障碍” 供电系统(太阳能板 + 蓄电池)是浮标核心,故障会导致设备停机或功能降级,占浮标故障的 40% 以上。 1、太阳能板供电不足 表现:蓄电池电压持续低于 12V(正常浮充电压 13.5-14.5V),阴天时设备频繁离线; 原因:面板被藻类、灰尘覆盖(透光率下降 30% 以上),或支架倾斜(阳光直射角度偏差>15°,发电效率降低);极端天气(如暴雨)导致面板玻璃碎裂,内部电路进水短路。 2、蓄电池亏电或损坏 表现:白天太阳能充电时电压上升缓慢(每小时<0.5V),夜间放电速度加快(3 小时内从 12V 降至 9V); 原因:蓄电池长期过充(控制器故障导致充电电压>15V)或过放(连续阴雨天气耗尽电量),极板硫化;河道水体腐蚀性强(如工业废水汇入),电池舱密封失效,电解液泄漏。 二、传感器检测故障:数据失真的 “直接诱因” 传感器(如 pH、溶解氧、浊度)直接接触水体,易因污染或磨损出现检测异常,影响数据可靠性。 1、检测值漂移或固定 表现:pH 传感器读数长期偏离正常范围(如实际 7.5,显示 9.0),溶解氧值固定在某一数值(如始终 5.0mg/L,不随昼夜变化); 原因:传感器探头被藻类、淤泥覆盖(如浊度传感器透光面结垢,光信号散射异常);河道水体含高浓度悬浮物(如泥沙),探头磨损(如溶解氧电极膜破裂,电解液泄漏)。 2、响应延迟或无响应 表现:水质突变时(如突发污染导致浊度骤升),传感器 10 分钟后才显示变化(正常应≤3 秒); 原因:传感器线缆接口氧化(信号传输受阻),或预处理装置堵塞(如采样管路被水草缠绕,水样无法流通至传感器)。 三、数据传输故障:信息传递的 “中断风险” 数据传输依赖无线模块(4G / 北斗),受信号覆盖和设备状态影响,易出现传输中断。 1、数据传输失败或延迟 表现:平台显示 “设备离线”,或数据间隔从 30 分钟延长至 2 小时以上; 原因:河道周边高楼、树木遮挡信号(4G 基站信号强度<-90dBm);天线松动或被水流冲击歪斜(信号接收角度偏差);雷雨天气导致 SIM 卡芯片损坏,无法接入网络。 2、数据丢包或错乱 表现:传输数据缺失关键字段(如仅显示时间,无检测值),或数值异常(如浊度显示 “9999NTU”); 原因:传输模块供电不稳定(电压波动导致信号编码错误);浮标剧烈晃动(如暴雨天),导致主板存储芯片接触不良。 四、结构与辅助系统故障:设备稳定的 “隐性威胁” 浮标结构和辅助装置(如锚泊系统、清洁装置)故障会间接影响检测,甚至导致设备损坏。 1、浮体倾斜或漂移 表现:浮标倾斜角度>10°,传感器部分露出水面;或偏离预设监测点(漂移距离>5 米); 原因:锚链被水下杂物(如石头、树根)缠绕,拉力不均;水流冲击导致锚碇松动(如河床泥沙冲刷,锚沉位置偏移);浮体外壳老化(如紫外线照射导致塑料开裂,进水后重心偏移)。 2、辅助装置失效 表现:传感器自动清洁刷不运转(探头藻类附着严重),或采样泵异响(水样抽取量不足); 原因:清洁刷电机进水(密封胶老化),或泵体被泥沙堵塞(未安装滤网或滤网破损);低温天气(如冬季)导致管路结冰,部件冻裂。 五、故障排查的核心原则 优先检查供电(电压、太阳能板状态),多数故障由供电不足引发; 传感器故障需结合清洁后是否恢复(如擦拭探头后数据正常,可判定为污染导致); 结构问题需现场查看(如锚链、浮体外观),避免远程误判。 通过针对性排查,可将浮标故障修复时间缩短至 4 小时内,保障河道水质监测数据的连续性(如污染预警、水质考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