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浮标水质监测站是一种布设在海洋中的自动化监测设备,通过搭载多种传感器,实现对海洋水质参数的长期、实时监测。其独特的设计和工作方式使其在海洋环境监测中具有显著优势,但在使用过程中也需注意诸多细节,以确保监测效果和设备安全。 一、显著优点 1、监测范围广泛且具有代表性:海洋浮标水质监测站可布设在近岸、河口、大洋等不同海域,不受地理位置限制,能覆盖传统监测手段难以到达的区域。无论是开阔的外海还是复杂的近岸浅滩,只要水深适宜,均可投放浮标。浮标监测的水样直接来自其所处的水体环境,避免了人工采样时因船只扰动、采样时段局限等造成的误差,能更真实地反映监测点的水质状况。通过在同一海域布设多个浮标形成监测网络,还可实现对海洋水质空间分布特征的分析,为研究海洋污染扩散、洋流对水质的影响等提供全面数据。 2、监测连续性强且响应迅速:与人工定期采样相比,海洋浮标水质监测站能实现24小时不间断监测,可捕捉到水质参数的实时变化和短期波动。例如,在赤潮爆发初期,浮标能快速监测到海水叶绿素a浓度、溶解氧等参数的异常变化,及时发出预警,为防灾减灾争取时间。对于突发性污染事件,如海上石油泄漏、化工废水排放等,浮标能在第一时间记录污染物扩散过程中的水质变化数据,为污染溯源和应急处置提供关键依据。这种连续监测能力也便于研究海洋水质的日变化、季节变化规律,揭示其与海洋生态系统的动态关系。 3、自动化程度高且节省人力成本:海洋浮标水质监测站采用太阳能供电结合蓄电池储能的方式,配备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可自主完成采样、分析、数据存储和传输等一系列工作,无需人员现场值守。数据通过卫星、无线网络等方式实时传输至陆基管理平台,管理人员在办公室即可查看监测数据,大大减少了海上作业时间和人力投入。对于偏远海域的监测,若采用人工采样,需耗费大量的船只燃油和人力成本,而浮标一次投放可稳定工作数月甚至一年以上,显著降低了长期监测的总成本。 4、可监测参数多样且数据精准:现代海洋浮标水质监测站通常搭载多种传感器,能同时监测水温、盐度、pH值、溶解氧、浊度、叶绿素a、营养盐(如氮、磷)、重金属等多种水质参数,部分浮标还可监测气象参数(如风速、风向、降水量)和水文参数(如波浪、海流),为综合分析海洋环境提供多维度数据。传感器采用高精度、高稳定性的元器件,经过严格校准后,测量误差小,数据重复性好。浮标还具备自动校准功能,定期对传感器进行零点和量程校准,确保长期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二、使用注意事项 1、选址与投放需科学合理:浮标投放的选址直接影响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和设备安全。投放前需对目标海域进行详细勘察,了解水深、底质、海流速度、波浪大小等情况。水深应满足浮标吃水要求,避免因水深过浅导致浮标搁浅或被海浪冲击到底部损坏;底质以泥质或砂质为宜,便于锚系固定,若为岩质海底,需采取特殊的锚泊方式。同时,要避开繁忙的航道、渔网密集区和海上工程区域,防止浮标被船只碰撞、渔网缠绕或工程施工损坏。在河口等径流影响较大的区域,需考虑水位变化对浮标的影响,确保浮标在高低潮位时均能正常工作。 投放过程需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选择天气晴朗、海况平稳的时段作业。投放时要确保浮标姿态端正,传感器入水深度符合要求,避免因投放不当导致传感器被掩埋或暴露在水面以上。锚系系统的安装要牢固可靠,根据海域海流和波浪情况选择合适的锚链和锚的类型,确保浮标不会被水流冲走或过度漂移,同时要预留足够的锚链长度,以适应潮汐和波浪引起的浮标升降。 2、设备维护与校准需定期进行:定期维护是保证海洋浮标水质监测站正常运行的关键。要按照设备说明书的要求,定期对浮标进行巡检和维护,巡检周期根据海域环境而定,近岸区域可每1-3个月一次,远海区域可每3-6个月一次。维护内容包括检查太阳能电板是否清洁、蓄电池电量是否充足,确保供电系统稳定;清理传感器表面的海洋生物附着(如贝类、藻类),这些附着会影响传感器的测量精度,可采用机械清理或防生物附着涂层等方式预防;检查数据传输系统是否正常,天线是否完好,确保数据传输畅通。 传感器的校准是保证监测数据准确的重要环节。每次维护时,需对各传感器进行现场校准或实验室校准,特别是溶解氧、pH值、叶绿素a等易受环境影响的参数传感器。校准需使用标准溶液,按照规定的校准流程进行,校准后要记录校准数据,与历史数据对比,分析传感器的漂移情况。对于损坏或老化的传感器,要及时更换,更换后的传感器需重新校准方可投入使用。 3、数据管理与安全需重视:海洋浮标水质监测站产生的海量数据需要科学管理。陆基管理平台要具备强大的数据存储、处理和分析功能,对接收的数据进行实时质量控制,剔除异常值和错误数据。建立完善的数据备份机制,定期将数据备份到不同存储介质,防止数据丢失。同时,要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确保数据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防止数据被篡改或泄露。对于涉及敏感海域的监测数据,要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管理和使用,避免造成不良影响。 在数据应用方面,要结合海洋环境背景知识,对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避免单一参数的片面解读。例如,溶解氧的降低可能是由于藻类呼吸作用,也可能是由于污染物输入,需结合叶绿素a、营养盐等参数综合判断。通过数据可视化技术,将监测数据转化为直观的图表、曲线等,便于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理解和使用。 4、应对恶劣海况与自然灾害:海洋环境复杂多变,恶劣海况和自然灾害可能对浮标造成严重威胁。在台风、风暴潮等灾害来临前,要提前做好预警准备,对近岸浮标可采取暂时回收的方式,远海浮标要检查锚系系统是否牢固,必要时调整浮标位置。浮标设计时要考虑抗风浪能力,采用流线型外形,减少风阻和波浪冲击力,选用高强度材料制作浮标主体和部件,提高设备的抗损坏能力。 灾害过后,要及时对浮标进行检查和维修,评估设备受损情况,更换损坏部件,恢复监测功能。对于因灾害导致漂移的浮标,要尽快定位并回收,防止其成为海上漂浮物影响航行安全。 三、结语 海洋浮标水质监测站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在海洋环境保护、防灾减灾、资源开发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只有在使用过程中重视选址投放、维护校准、数据管理和安全防护等环节,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