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德施logo 迈德施logo

   
   08   04
2025


河道水质监测系统的使用操作说明

时间:2025-08-04 11:14:15   访客:1

河道水质监测系统通过分布式传感器、数据传输网络和智能管理平台的协同工作,实现对河道水体质量的动态监测。规范的操作流程是确保系统高效运行、数据真实可靠的前提,以下从准备到维护的全流程操作说明,可作为实际应用的参考指南。

一、启动前检查

硬件状态核查是启动前的基础工作。逐一检查传感器的安装固定情况:沉入式传感器需确认线缆连接牢固,无破损或接头松动;浮标式传感器要查看锚链是否绷紧,避免因漂移导致监测位置偏离。清理传感器表面的附着物(如青苔、泥沙),确保检测面与水体充分接触,防止物理遮挡影响测量精度。

传输与供电系统需重点排查。无线传输模块要确认天线安装直立,信号指示灯显示正常;有线传输线路需检查接口防水密封是否完好,无受潮或氧化迹象。供电部分若为太阳能供电,需擦拭光伏板表面灰尘,确保光照吸收效率;市电供电则要验证电压稳定性,连接备用电源(如蓄电池)以应对突发断电。

周边环境清理不可忽视。移除监测点周围的水生植物缠绕、漂浮垃圾等障碍物,避免水流受阻形成局部死水;对于岸边设备,要清理周边堆积物,确保设备通风散热良好,同时预留足够的操作空间,便于后续维护。

二、运行参数配置

基础信息录入是系统管理的起点。在管理平台的“站点管理”模块中,准确填写监测点的地理位置(经纬度)、河道名称、监测目的(如常规监测、污染预警)等信息,为数据溯源和区域分析提供基础。若为多站点组网,需按河段顺序编号,明确各站点的监测范围与职责分工。

监测参数设置需结合实际需求。根据河道类型(如城市内河、自然河道)和管理目标,选定核心监测指标(如溶解氧、氨氮、悬浮物、pH值等),并设置合理的采样间隔:常规状态下可设为15-30分钟/次,汛期或污染高发期需缩短至5-10分钟/次,确保捕捉水质突变。

报警机制配置要兼顾灵敏与实用。参考当地水质标准设定各参数的上下限值,例如溶解氧低于5mg/L时触发低限报警,氨氮高于1.0mg/L时启动超标预警。报警方式可选择平台弹窗、短信通知、声光报警等组合模式,明确各级别报警的响应责任人与处理时限,避免无效报警或响应延迟。

三、日常监测管理

实时数据监控需形成常态化机制。每日登录管理平台查看实时监测曲线,关注数据波动趋势:若某参数出现骤升骤降(如COD值短时间翻倍),需结合天气、周边排污等因素初步判断是否为异常值,必要时通过视频监控确认现场情况,排除传感器故障或干扰因素。

定期校准是保证数据精度的关键。每月进行一次现场校准:携带对应参数的标准溶液(如浊度标准液、pH缓冲液),按仪器说明书操作步骤,将传感器浸入标准液中完成零点与量程校准,记录校准前后的数值偏差,偏差超过允许范围时需重新校准或更换传感器。校准过程需避开强光、强电磁干扰时段,确保环境条件稳定。

设备状态巡检应按时执行。每周检查一次传感器线缆的固定情况,防止因水流冲击导致接口松动;每两周查看浮标体的密封性,若发现渗水需及时修补;每月对数据传输模块进行信号强度测试,弱信号区域可调整天线角度或增设信号中继器,确保数据传输成功率不低于95%。

四、数据处理与应用

数据存储与查询需规范有序。管理平台会自动存储原始监测数据,操作人员应每日导出当日数据备份,按“年度-月度-站点”的层级分类存档,支持Excel、CSV等通用格式,便于后续统计分析。查询时可通过时间范围、参数类型、站点名称等多维度筛选,快速定位所需数据。

趋势分析要结合时空特征。定期生成月度、季度水质报告,通过对比不同时段的数据变化(如枯水期与丰水期),分析河道水质的自然波动规律;对比上下游站点数据,可判断污染来源方向,为溯源排查提供线索。将数据与周边污染源(如工业排污口、生活污水管网)关联分析,能更精准地评估污染影响范围。

应急响应操作需快速高效。接到超标报警后,立即启动应急流程:通过平台远程调取该站点及周边3个相邻站点的实时数据,判断污染扩散范围;通知现场采样人员赶赴现场,采集比对水样送实验室检测;同步在平台启动“应急模式”,自动提高相关站点的采样频率至1分钟/次,直至污染得到控制。应急结束后,整理报警记录、处理过程、数据变化曲线形成闭环档案。

五、关停与维护

短期关停(如检修)需分步操作。在平台执行“远程休眠”指令,使传感器进入低功耗状态;现场断开主电源,保留备用电源供电以维持数据存储功能;记录关停时间与原因,在平台标注“维护中”状态,避免数据缺失被误判为异常。重启时需按启动前检查流程复核,确认无误后在平台执行“唤醒”指令,待数据传输恢复正常后投入运行。

长期停用(如季节性监测结束)需全面处理。导出所有历史数据并离线备份,在平台注销站点监测状态;现场拆除传感器与传输模块,清洁后存放于干燥通风处,敏感部件(如电极、光学镜头)需单独包装,避免碰撞损坏;对固定支架、浮标体等进行防锈处理,覆盖防尘罩后妥善保管,下次启用前需重新校准传感器性能。

定期维护计划要严格执行。每季度进行一次传感器灵敏度检测,用中值浓度标准液验证测量偏差;每半年更换一次易损件(如传感器密封圈、滤膜),防止老化导致的漏水或污染;每年开展一次全系统校准,包括传输链路测试、平台数据计算精度验证,确保各环节误差在允许范围内。维护记录需详细存档,包括维护内容、更换部件型号、校准前后数据等,为设备寿命评估提供依据。

六、注意事项

安全操作是首要原则。现场作业需穿戴救生衣、防滑鞋,在湿滑区域铺设防滑垫;使用化学试剂校准时,佩戴防护手套与护目镜,剩余试剂需密封回收,不可随意倒入河道;雷雨天气禁止户外操作,提前断开设备电源,防止雷击损坏电路。

系统权限管理需严格控制。平台账号按职责分配权限(如操作人员仅可查看数据,管理员拥有参数修改权限),定期更换登录密码,避免账号泄露导致的参数篡改。数据修改需执行审批流程,每次调整需记录修改人、原因及前后数值,确保数据可追溯。

异常处理要遵循规范。发现数据持续异常(如某参数恒为固定值),先检查传感器是否故障,而非直接删除数据;设备故障时应先启用备用设备,再联系专业维修人员,禁止非专业人员擅自拆解;重大污染事件报警需第一时间上报,同时启动应急预案,避免信息延误导致的后果扩大。

七、结论

河道水质监测系统的操作规范贯穿于从启动到维护的全流程,每一个环节的细致操作都直接影响数据质量与系统寿命。严格执行启动前检查可减少设备故障风险,科学配置参数能确保监测针对性,日常管理到位是数据可靠的保障,而规范的维护则能延长系统服务周期。这些操作不仅是技术要求,更是水环境管理责任的体现——准确的监测数据可为河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及时的预警响应能有效遏制污染扩散,最终为水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因此,操作人员需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步操作,让系统真正发挥“水质哨兵”的作用。


上一条: 立杆式水质监测站的常见故障与维护 下一条: 已经是最后一条了

点击排行

 
  • 海洋环境监测的内容有哪些
  • 海洋环境监测的重要性
  • 海洋监测的的意义
  • 解读水质BOD检测的国家标准与行业规范
  • 海洋浮标的功能特点和用途
  • 海面上的浮标有哪些用途
  • 海上浮标用处及工作原理
  • 介绍几种常见的海上浮标固定方法
  • 海洋浮标用的主要材料包括什么
  • 海面上的浮标有什么用?
  •  

     

    
    迈德施浮标站 咨询客服热线:
    181-5666-5555
    地址: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长江南路390号商会大厦15楼
    Email:info@mdsah.com
    电话:400-617-8617

    客服微信

    迈德施公众号
    All rights reserved © Copyright 2023 安徽迈德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海洋浮标水质监测站 备案号:皖ICP备2021018487号-11   皖公网安备341702020007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