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管网水质监测系统作为保障水环境安全的重要设施,其运维工作需遵循严格规范,以应对地下环境的特殊性带来的挑战。科学的运维管理不仅能确保系统长期稳定运行,更能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连续性,为管网水质评估与污染防控提供可靠依据。 一、设备定期巡检与维护 系统设备的巡检需制定周期性计划,覆盖监测节点、传输设备及供电系统等关键环节。监测传感器需每月进行外观检查,清理表面附着的沉积物或生物膜,避免影响检测精度。采样管路需每季度疏通一次,防止泥沙淤积或藻类滋生导致堵塞,同时检查管路连接处的密封性,防止渗漏污染周边土壤。 数据采集终端的维护需重点关注存储容量与运行状态,每周检查数据记录完整性,及时清理冗余文件,确保存储空间充足。供电模块需每月检测电压稳定性,对于电池供电的节点,需记录剩余电量,按预估寿命提前更换,避免因断电导致数据中断。设备外壳的防腐层需每半年检查一次,发现破损及时修补,增强对地下潮湿环境的抵御能力。 二、数据质量管控措施 数据传输的实时性与准确性需通过技术手段全程监控。每日核查数据传输链路的通畅性,对延迟或丢失的数据进行补传处理,确保监测序列的完整性。建立数据校验机制,自动识别超出合理范围的异常值,标记后由专人复核,排除因设备故障导致的误报。 定期开展数据比对工作,每季度选取部分监测节点,采用实验室方法对同一样品进行检测,将结果与系统监测数据对比,计算偏差率,若超出允许范围,需重新校准相关传感器。数据存储需采用加密备份方式,本地与云端双重保存,防止数据丢失或篡改,同时建立访问权限机制,保障数据安全性。 三、故障应急处理规范 针对常见故障需制定标准化处理流程,确保响应及时。当传感器读数异常时,需先检查采样管路是否通畅、试剂是否失效,排除外部因素后再判断传感器本身是否故障,必要时进行现场更换。数据传输中断时,优先排查通信模块与天线连接状态,若为信号问题,可临时启用备用传输通道,待信号恢复后切换回主通道。 建立 24 小时故障响应机制,接到报警信息后,运维人员需在规定时间内到达现场,记录故障现象、处理过程及结果,形成闭环管理。对于可能影响水质安全的重大故障,需同步上报监管部门,必要时启动应急监测方案,补充人工采样数据,确保监测工作不中断。 四、安全与环境管理要求 运维作业需严格遵守地下空间安全规范,进入检查井前需检测有害气体浓度,通风达标后方可作业,同时配备便携式气体检测仪和急救设备。作业过程中避免损坏管网结构及周边设施,工具与材料需妥善放置,防止坠落或遗落造成安全隐患。 废弃物处理需符合环保要求,更换的废旧传感器、试剂瓶等属于危险废物,需分类收集后交由专业机构处置,不得随意丢弃。清洗设备产生的废水需经处理后排放,避免污染地下水体。定期对运维人员进行安全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确保作业过程中的人身安全与环境安全。 通过落实上述运维要求,可有效提升地下管网水质监测系统的运行可靠性,充分发挥其在水环境管理中的技术支撑作用,为地下管网水质安全提供持续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