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蓝绿藻传感器通过光学原理(如荧光法、图像法)识别水体中蓝绿藻的种类与浓度,其光学窗口、探头表面及检测通道是藻类附着的主要区域。藻类长期附着会遮挡光路、干扰信号采集,导致检测数据失真,需通过规范清理操作去除附着藻类,同时避免损伤传感器核心部件,具体清理方法如下: 一、日常轻度附着清理 每次检测结束或每日运行间隙,需对轻度藻类附着进行基础清理,防止附着量累积。首先断开传感器与检测系统的连接(在线式传感器需暂停运行),用常温去离子水或过滤后的自然水体(避免引入新杂质)缓慢冲洗传感器光学窗口、探头外壳及检测通道入口,冲洗时水流需柔和,重点冲洗光学窗口边缘(藻类易在此处堆积),冲洗时间不少于 1 分钟,确保冲净表面松散的浮游藻类与藻丝。若光学窗口存在轻微黏性藻膜,可用专用软质清洁棉(如超细纤维棉,无划痕风险)蘸取少量去离子水,以顺时针方向轻轻擦拭窗口表面,擦拭力度需均匀且轻柔,避免按压光学镜片(防止镜片磨损或光学涂层脱落)。清洁后用干净的吸水纸吸干表面水分,尤其注意光学窗口与探头接头处,避免水分残留导致藻类二次附着或电路受潮,随后检查光学窗口是否透亮,无明显藻痕即可恢复使用。 二、定期深度附着清理 每使用 1-2 周(或根据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调整,富营养化水体可缩短至 3-5 天),需对传感器进行深度清理,去除已形成的顽固藻膜。准备专用清理溶液:优先选用传感器厂家提供的藻类专用清洗剂(呈弱酸性或中性,含生物酶成分,可分解藻胶),若无专用清洗剂,可配制低浓度次氯酸钠溶液(浓度 0.1%-0.5%)或柠檬酸溶液(浓度 2%-5%),避免使用强酸、强碱或含表面活性剂的清洁剂(防止腐蚀光学部件或破坏传感器涂层)。将传感器探头(仅光学检测部分,线缆与接头需密封防水)浸泡在清理溶液中,浸泡时间严格控制在 5-10 分钟(根据附着程度调整,不可超过 15 分钟,防止溶液渗透损坏内部元件),期间可轻轻晃动传感器,促进藻膜脱离。浸泡完成后,用去离子水反复冲洗探头 3-4 次,重点冲洗光学窗口与检测通道,确保清理溶液无残留(残留溶液可能影响后续光学检测或腐蚀部件),冲洗后用软质清洁棉轻擦窗口表面,吸干水分后放置在阴凉通风处静置 10-15 分钟,待探头完全干燥。 三、顽固藻类附着处理 当传感器长期在高藻浓度水体中使用,可能形成致密藻痂或钙化藻附着,需采用针对性处理方法。对于致密藻膜,先用去离子水湿润探头表面,再用专用塑料刮板(边缘圆润,无锋利棱角)轻轻刮除表面凸起的藻痂,刮除时角度与探头表面呈 15°-30°,避免垂直刮擦损伤光学窗口;刮除后立即用去离子水冲洗,再按定期深度清理流程浸泡处理,进一步溶解残留藻胶。对于钙化藻类附着(表面坚硬,易形成白斑),可配制稀盐酸溶液(浓度 1%-3%),用棉签蘸取少量溶液轻轻涂抹在附着处,静置 1-2 分钟(不可长时间接触),待钙化层软化后用去离子水冲洗,再用软棉擦拭干净;处理后需用中性缓冲液(如磷酸缓冲液)浸泡探头 2 分钟,中和残留酸性物质,防止腐蚀探头金属部件。顽固附着处理后,需通过标准藻液进行检测验证,若检测信号强度、响应速度恢复至正常范围,说明清理有效;若信号仍异常,需检查光学窗口是否受损,必要时联系厂家更换部件。 四、清理后的维护与注意事项 清理过程中需严格遵循维护规范,避免二次损伤。严禁使用金属工具、砂纸或研磨性清洁剂,防止刮伤光学窗口或传感器外壳涂层;在线式传感器清理时,需先关闭采样泵与检测模块电源,断开信号线路,避免清理过程中误触电路导致短路。清理后需定期检查传感器光学窗口的透光性与完整性,若发现窗口出现划痕、模糊或涂层脱落,需及时更换原装光学镜片,不可继续使用受损部件。长期不使用传感器时,需彻底清理藻类附着后,在光学窗口表面涂抹一层专用保护油(厂家提供),再将探头包裹在防尘防水袋中,存放于干燥、避光、无腐蚀性气体的环境,避免藻类孢子在探头表面滋生。此外,可根据使用频率,在传感器检测通道入口加装可拆卸滤网(孔径 50-100μm),减少藻类进入通道内部,降低清理频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