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管网水质监测系统依赖传感器、数据采集器、通信模块、供电设备等硬件协同工作,实现对管网水质的实时监测。受地下潮湿、腐蚀性气体、水流冲击等特殊环境影响,硬件易出现性能衰减或故障,需建立明确的更换标准,以保障监测数据准确、系统运行稳定,避免因硬件问题导致监测中断或数据失真。 一、基于性能衰减的更换标准 硬件性能衰减至无法满足监测精度要求时,需启动更换流程。对于水质传感器(如 pH 传感器、余氯传感器、浊度传感器),当连续 3 次校准后,检测值与标准溶液浓度偏差仍超出允许范围(通常 ±5%),或响应时间较初始状态延长 50% 以上(如原响应时间 10 秒,现超过 15 秒),说明传感器敏感元件已老化或受损,需立即更换。数据采集器若出现数据存储容量不足(无法扩展且剩余容量低于总容量的 10%)、数据读取错误率超过 3%,或无法正常接收 / 解析传感器信号,经调试后仍无法恢复,需更换新采集器。通信模块若出现数据传输成功率持续低于 90%(连续 72 小时监测)、信号强度长期低于设备额定阈值,或频繁出现离线断联(每日断联次数超过 3 次),且排除外部信号干扰因素后仍无改善,需更换通信硬件。 二、基于故障频次与修复效果的更换标准 硬件故障频次过高或修复后短期再次失效,需判定为更换范畴。单台硬件(如水泵、阀门)在 3 个月内出现 2 次以上相同故障(如水泵卡死、阀门渗漏),且每次修复后正常运行时间不足 1 个月,说明硬件已进入故障高发期,继续维修易导致监测流程频繁中断,需更换。对于无法彻底修复的硬件,如传感器电极膜破损、采集器主板烧毁、供电模块电芯鼓包,或修复成本超过新设备购置成本的 60%,从经济性与稳定性角度考虑,应直接更换而非维修。此外,若硬件故障导致监测数据缺失超过 24 小时,且短期内无法修复(预计修复时间超过 48 小时),为避免影响管网水质监测连续性,需启用备用硬件并将故障硬件列入更换清单。 三、基于安全风险与环境适配的更换标准 硬件存在安全隐患或无法适配地下管网环境时,需强制更换。供电设备(如锂电池、变压器)若出现漏液、发热异常(表面温度超过额定工作温度 15℃以上)、绝缘层破损等情况,可能引发触电、短路甚至火灾风险,需立即断电并更换。与水样接触的硬件(如采样管路、传感器外壳)若出现材质腐蚀、开裂,可能导致水样污染或泄漏,影响监测数据真实性与地下管网环境安全,需及时更换为耐腐蚀、密封性符合标准的硬件。此外,若原有硬件无法适配管网改造后的新环境(如管网压力升高导致原阀门耐压不足、新监测点位需要更高防护等级的传感器),且无法通过改造升级满足需求,需更换为适配新环境的硬件型号。 四、基于使用年限与技术淘汰的更换标准 硬件达到设计使用年限或技术落后被淘汰,需规划更换。按设备说明书标注的设计使用寿命,如传感器通常为 2-3 年、采集器为 5-8 年、供电模块为 3-5 年,当硬件使用时间达到设计年限的 90% 时,需开展性能评估,若评估结果显示性能已接近衰减阈值,应提前制定更换计划;若使用时间超过设计年限,即使当前无明显故障,也需强制更换,避免因硬件老化导致突发失效。对于技术淘汰的硬件,如不支持新的数据传输协议(无法接入升级后的监测平台)、不符合最新水质监测标准(如检测精度无法满足新的国标要求),或厂家已停止生产且不再提供维修配件,为保障系统兼容性与长期可维护性,需逐步更换为技术先进、支持标准化接口的新硬件。 五、基于更换后的验证标准 硬件更换后需通过验证方可正式投入使用,确保符合监测要求。新硬件安装后,需进行至少 24 小时的试运行,检查其运行参数(如传感器精度、采集器数据传输效率、通信稳定性)是否符合标准;对水样接触类硬件,需检测其是否存在泄漏、污染水样等问题;对供电与安全类硬件,需验证其绝缘性能、负载能力是否达标。试运行期间,若硬件无故障、数据无异常,且与系统其他模块协同正常,方可确认更换合格;若发现问题,需排查原因并重新更换或调试,直至满足地下管网水质监测系统的运行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