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浮标水质监测站长期处于复杂海洋环境中,受风浪、潮汐、盐雾及海洋生物附着等因素影响,易出现设备故障、数据漂移或锚定松动等问题。科学设定巡检周期并明确巡检内容,是保障监测站持续稳定运行、确保数据可靠性的关键,需结合设备特性、环境风险及运维成本综合规划。 一、巡检周期的科学设定 巡检周期需根据海洋环境恶劣程度、设备运行状态及监测任务优先级分级设定。对于近岸浅海区域(海况相对平稳、距运维基地较近),建议采用 “月度常规巡检 + 季度全面巡检” 的模式:月度巡检侧重基础状态与数据核查,及时发现显性问题;季度巡检深入排查隐性风险,保障系统整体性能。对于远海或恶劣海况区域(如强潮流、高盐雾、台风频发区),需缩短巡检间隔,执行 “双周远程监控 + 月度现场巡检”,同时在极端天气(如台风、寒潮)过后 48 小时内加测一次,避免灾害导致设备损坏未及时发现。此外,若监测站搭载高精密传感器(如营养盐分析仪、重金属传感器)或承担应急预警任务,需额外增加 “半月度数据校准巡检”,确保核心监测参数精度。 二、不同周期的核心巡检内容 (一)常规巡检(月度 / 双周,侧重基础状态与数据) 常规巡检以 “快速排查、及时响应” 为核心,主要通过远程监控与短途现场核查结合开展。远程端需重点查看数据传输状态:确认实时数据(如水温、pH、溶解氧、电导率)是否连续输出,无数据中断、跳变或固定值异常;核查数据波动范围是否符合该海域水质背景特征,若出现超出正常区间的异常值,需标记并追溯原因(如传感器故障或实际水质变化)。现场端需检查浮标主体状态:观察浮体是否倾斜、破损或渗漏,浮标表面及传感器探头是否有大量海洋生物(如贝类、藻类)附着;查看锚定系统,确认锚链无明显磨损、断裂,浮球位置正常,无缠绕或拖拽痕迹;检查供电模块,通过远程终端或现场仪表读取电池剩余电量、太阳能板发电效率,确保供电稳定(电量需维持在 70% 以上)。 (二)全面巡检(季度,侧重深度维护与校准) 全面巡检需登标作业,开展系统性排查与维护。设备方面,需逐一检查水质传感器性能:拆卸传感器探头,清洁表面生物附着与污垢,检查敏感元件(如电极膜、光学镜片)是否完好,无划痕、腐蚀;对传感器进行现场校准,使用标准溶液(如 pH 标准液、溶解氧标准液)验证检测精度,若偏差超出允许范围,及时调整参数或更换传感器。数据采集与传输模块需重点核查:检查主机运行状态,无死机、重启频繁等问题;测试通信模块(卫星、4G/5G)信号强度与传输速率,确保数据上传成功率不低于 95%;导出历史数据进行完整性校验,补传缺失数据并备份存储。锚定与结构方面,需潜水检查海底锚碇位置是否偏移,锚链磨损程度是否在安全范围内(磨损量不超过原直径的 10%),必要时调整锚链张力或更换受损部件。 (三)应急巡检(极端天气后 / 故障报警时,侧重损伤排查) 应急巡检需聚焦 “灾害损伤修复” 与 “故障定位解决”。极端天气过后,优先检查浮标结构完整性:查看浮体是否有撞击凹陷、裂缝,传感器外壳是否破损进水;检查锚定系统是否出现锚链断裂、锚碇移位,若浮标漂移,需重新定位并加固锚定。故障报警时,针对性排查报警模块:若触发 “数据异常报警”,重点检查对应传感器(如是否污染、电解液泄漏),必要时更换备用传感器;若触发 “供电故障报警”,检查太阳能板是否被遮挡、电池是否鼓包漏液,及时更换故障供电部件;若触发 “通信中断报警”,排查天线是否损坏、通信模块是否离线,现场调试或更换通信设备,恢复数据传输。 三、巡检记录与后续跟进 所有巡检需详细记录《海洋浮标巡检档案》,内容包括巡检时间、海况、巡检人员、设备状态(如传感器校准数据、锚链磨损量)、数据异常情况及处理措施。对于发现的问题,需建立 “问题台账”,明确整改责任人与完成时限:轻微问题(如表面清洁、参数微调)现场即时处理;复杂问题(如传感器更换、锚定修复)制定专项方案,协调资源尽快解决。同时,定期分析巡检数据,总结设备故障规律(如某类传感器易在高盐雾环境中失效),优化后续巡检周期与维护重点,形成 “巡检 - 整改 - 优化” 的闭环管理,最大化保障海洋浮标水质监测站的运行稳定性与数据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