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体作为湖泊浮标水质监测站的核心支撑部件,承担着承载设备、维持监测点位稳定的关键作用,其损坏会直接导致监测中断。预防浮体损坏需围绕 “材质适配、结构防护、环境应对、定期养护” 核心逻辑,针对浮体老化、腐蚀、碰撞、生物附着等常见损坏诱因制定措施,具体如下。 首先是浮体材质的科学选型与预处理。初始选型需结合湖泊水质特性(如酸碱度、含盐量)、气候条件(如高温、低温)及使用周期,优先选择耐老化、抗腐蚀、高强度的材质,如改性聚乙烯、玻璃钢或复合泡沫材料,避免选用易降解、抗冲击性差的普通塑料材质。材质预处理环节,新浮体投入使用前需进行表面强化处理,如涂抹抗紫外线涂层(针对夏季高温暴晒)、防腐蚀涂料(针对酸性或碱性湖水),提升浮体抗环境侵蚀能力;对于拼接式浮体,需在接缝处采用高强度密封胶(如耐水型环氧树脂胶)加固,确保接缝处无缝隙,防止湖水渗入内部引发结构损坏,同时检查浮体内部填充物(如泡沫芯材)是否饱满、无空洞,避免因填充物缺失导致浮力不均。 其次是浮体结构的加固与防护。针对浮体易受损的关键部位(如边角、接缝、锚链连接点),需进行专项加固:在浮体边角加装防撞护条(如橡胶护条、金属防撞圈,金属部件需做防锈处理),减少碰撞时的冲击力;锚链连接点采用不锈钢材质的连接件,并增加加强板,防止锚链张力过大导致连接点撕裂;浮体底部若长期接触湖底淤泥或障碍物,可加装耐磨底板,避免底部磨损。同时,需合理设计浮体配重与浮力分布,确保浮体在空载、满载(设备与试剂重量)状态下均能保持水平稳定,避免局部受力过大导致变形;对于大型浮体,可在内部设置加强筋,提升浮体整体结构强度,防止因风浪冲击产生弯曲变形。 再者是日常环境风险的主动规避。针对湖泊环境中的碰撞风险,需在浮体周围设置防护装置,如安装柔性防撞圈(如充气式防撞带),缓冲船只、漂浮物(如树木枝干、垃圾)的撞击力;在监测点位周边划定警示区域,设置明显的浮标警示标识(如反光浮球、警示旗),提醒过往船只避让。针对生物附着导致的浮体负载增加与材质腐蚀,需定期(每 1-2 周)清理浮体表面附着的水生生物(如水草、藻类、螺蚌)与沉积物,清理时使用软质工具(如塑料刮板、软毛刷),避免划伤浮体表面涂层;可在浮体表面(非检测相关区域)涂抹环保型防生物附着涂层,抑制生物附着速度,涂层需定期检查并补涂,确保防护效果。 然后是定期检查与状态评估。建立浮体定期巡检机制,每月对浮体外观进行全面检查,重点查看外壳是否有开裂、划痕、变形或褪色,接缝处密封胶是否老化、脱落,连接件是否松动、锈蚀;每季度测量浮体浮力,通过对比空载与满载状态下的吃水深度,判断浮体是否存在内部进水(浮力下降)或填充物损坏;对于塑料浮体,需检查是否有应力开裂迹象(如边角、接缝处出现细微裂纹),发现问题及时修复,避免裂纹扩大。同时,利用水质监测数据辅助评估浮体状态,若发现浮标漂移频繁或监测数据异常,需优先排查浮体是否存在结构损坏或浮力失衡,确保问题早发现、早处理。 最后是极端环境下的专项防护。针对夏季高温,需为浮体加装遮阳棚或反光隔热膜,减少阳光直射导致的材质老化加速,同时避免浮体内部温度过高影响设备;强降水与台风季节前,需加固浮体锚定系统,检查锚链张力与锚碇稳定性,必要时临时增加配重或迁移浮标至避风区域;冬季结冰湖泊需在结冰前检查浮体抗冻性能,选用耐低温材质浮体,结冰后定期清理浮体周围冰层,防止冰层挤压导致浮体变形或损坏。长期停用的浮体需上岸存放,清洁表面后放置在干燥、避光、通风的场地,避免露天存放遭受日晒雨淋与生物侵蚀,再次投入使用前需进行全面检修与性能测试,确保浮体状态完好。 此外,需建立浮体维护档案,详细记录材质型号、安装日期、巡检结果、修复内容及更换记录,通过长期数据追踪浮体老化规律,为后续浮体选型与维护提供依据。通过系统性落实上述预防措施,可显著降低湖泊浮标水质监测站浮体损坏概率,保障监测站长期稳定运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