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自动监测站通过自动化设备连续监测水体质量,为环境管理提供实时数据,广泛分布于河流、湖泊、工业园区等场景。其运行涉及电力、化学试剂、机械部件等,操作过程中需严格遵循安全规范,防范触电、化学品伤害、设备损坏等风险,确保人员安全与监测工作有序开展,无需依赖复杂技术参数即可掌握核心要求。 一、设备操作安全规范 设备操作需遵循固定流程,避免因误操作引发安全事故,同时保障监测系统稳定运行。 开机与关机需按步骤执行。开机前检查电源电压是否正常,线路连接是否牢固,确认无短路风险后再接通总电源。启动设备时,需按“主电源→控制系统→传感器→辅助设备”的顺序依次开启,避免瞬间电流过大冲击电路。关机时则反向操作,先关闭各功能模块,再切断总电源,尤其在检修或更换部件前,必须断开电源并悬挂“正在维修”标识,防止他人误启动。 参数设置与调试需谨慎。调整监测频率、报警阈值等参数时,需参考设备说明书,避免设置超出量程的参数导致传感器过载。手动校准设备时,需佩戴防护手套,防止接触标准溶液或传感器探头造成腐蚀;校准完成后,及时清理残留试剂,不可随意倾倒,需分类收集至专用废液桶。远程操控设备时,需确认指令无误,避免误操作导致设备异常运行。 二、用电与线路安全管理 水质自动监测站依赖稳定供电,用电安全是防范事故的核心,需重点关注线路防护与接地规范。 电源线路需定期检查。每周查看电源线、信号线有无破损、老化,绝缘层开裂处需立即用绝缘胶带包裹,严重损坏时必须更换新线。线路需穿管保护,避免被雨水浸泡或动物啃咬,接头处需做好密封处理,防止湿气进入导致短路。配电箱内禁止堆放杂物,保持通风干燥,漏电保护器需每月测试一次,确保跳闸功能正常,遇雷雨天气需断开非必要设备电源,防止雷击损坏电路。 接地系统需可靠有效。监测站的金属部件、设备外壳必须与接地装置连接,接地电阻需符合安全标准,避免设备漏电时造成人员触电。定期检查接地螺栓是否松动、接地体是否锈蚀,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尤其在潮湿环境中,需增加接地检查频率,确保静电和漏电能有效释放。 三、化学试剂与耗材安全 监测站使用的化学试剂(如显色剂、标准溶液)多具有腐蚀性或毒性,需规范储存与使用,防范化学品伤害。 试剂储存需分类隔离。不同性质的试剂(如酸性与碱性试剂)需分开存放,避免混放发生化学反应;易挥发、易燃的试剂需密封后存放于阴凉通风处,远离火源和热源。试剂瓶需贴有清晰标签,注明名称、浓度、有效期,过期试剂需单独存放,按危废处理规定交由专业机构处置,不可随意丢弃或倒入下水道。 试剂使用需做好防护。配置溶液时,需佩戴护目镜、耐酸碱手套,在通风橱内操作,避免试剂飞溅灼伤皮肤或吸入挥发气体。转移试剂时使用专用移液管,避免泼洒,若不慎接触皮肤,需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情况严重时及时就医。更换试剂瓶时,需先排空管路残留液体,再连接新瓶,防止试剂泄漏污染环境。 四、维护与现场作业安全 日常维护与现场作业需做好个人防护,规范操作流程,避免机械伤害或意外事故。 传感器与设备维护需注意防护。清洁光学传感器镜片时,需用专用镜头纸轻擦,避免用硬物刮伤;清理水中传感器时,需先断开连接线缆,防止拉扯导致线路断裂,同时检查探头防护网是否完好,防止泥沙、杂物撞击损坏。维修机械部件(如水泵、搅拌装置)时,需先锁定转动部件,佩戴防滑手套,避免被转动轴卷入造成伤害。 现场作业需防范环境风险。在水边、陡坡等区域作业时,需系好安全绳,穿防滑鞋,避免滑倒落水;携带救生衣,必要时两人结伴作业,相互监护。夏季高温时,需避免正午时段长时间户外作业,防止中暑;冬季结冰期,需先清理作业面冰层,铺设防滑垫后再进行操作。 五、应急处置与事故防范 制定应急方案并定期演练,能在事故发生时快速响应,减少损失,保障人员安全。 突发事故处置需果断。遇设备漏电导致人员触电,需立即断开电源,或用绝缘物挑开电线,再实施急救;发生试剂泄漏,需穿戴防护装备后用沙土覆盖泄漏物,避免扩散,再按规定清理。设备起火时,需先切断电源,使用干粉灭火器灭火,不可用水扑灭电器火灾;火势失控时,立即撤离现场并拨打火警电话。 定期安全检查需落实。每月开展一次全面安全检查,内容包括设备运行状态、线路绝缘、试剂储存、防护设施等,发现隐患及时整改。建立安全台账,记录检查结果、维修情况、事故处理过程,定期组织操作人员培训,讲解安全规范和应急处置流程,提升安全意识。 六、总结 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安全操作要求涵盖设备操作、用电安全、试剂管理、现场防护等多方面,核心是通过规范流程防范触电、化学品伤害、机械损伤等风险。操作人员需严格遵守安全规范,定期检查维护设备,做好应急准备,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确保监测站稳定运行,为水质监测提供可靠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