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电导率传感器作为水质监测中的关键元件,其性能稳定性直接影响水质数据的准确性。长期停用期间,若缺乏科学维护,易出现探头污染、电极老化、元件受潮等问题,导致再次启用时监测精度下降或设备故障。维护工作需围绕清洁、储存、校准及状态检查展开,通过系统性管控,保障传感器停用期间的性能完好,为后续监测工作奠定基础。 首先,彻底的清洁处理是长期停用维护的基础环节。需先拆除传感器与监测系统的连接线路,避免清洁过程中造成电路损坏。针对探头表面,采用中性清洁剂(如专用传感器清洗剂)配合软毛刷轻轻擦拭,清除附着的水垢、藻类、有机物等杂质,避免使用强酸强碱或硬质工具,防止划伤探头表面的敏感涂层。对于电极缝隙等难以清洁的部位,可使用超声波清洗仪进行深度清洁,确保缝隙内无残留污染物。清洁后,需用去离子水或蒸馏水反复冲洗探头,直至冲洗液的电导率稳定在极低水平,避免清洁剂残留影响电极性能。最后,用洁净的无绒布吸干探头表面水分,防止水分残留导致电极氧化或滋生微生物。 其次,科学的储存保护是维持传感器性能的关键。需根据传感器类型选择适配的储存方式:对于可充液式电极,需检查电极内填充液的液位与浓度,若液位不足或浓度异常,需补充或更换符合规格的填充液,确保电极内部环境稳定;对于固态电极,需在探头表面涂抹专用保护剂(如电极保护油),形成保护膜,隔绝空气与水分,防止电极老化。储存容器需选用洁净、干燥、密封性良好的专用包装盒,盒内可放置干燥剂(如硅胶干燥剂),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维持储存环境的低湿度。储存环境需满足温度稳定(通常控制在 5-30℃)、无腐蚀性气体、避免阳光直射的条件,防止温度剧烈波动或化学物质侵蚀导致传感器元件损坏。此外,需定期检查储存环境的温湿度,及时更换失效的干燥剂,确保储存条件持续符合要求。 第三,定期的性能校准与状态检查是停用期间的重要保障。即使传感器处于停用状态,也需按周期(如每 3 个月)进行性能校准,避免电极漂移导致精度下降。校准前需将传感器从储存环境中取出,放置在室温环境下静置一段时间,待温度稳定后,使用标准电导率溶液进行校准,依次选用低、中、高三种浓度的标准溶液,确保传感器在不同量程范围内的准确性。校准过程中需记录校准数据,对比传感器的测量值与标准值的偏差,若偏差超出允许范围,需调整传感器参数或进行维修。同时,需检查传感器的电路系统,通过专用检测设备测试电极的阻抗、绝缘性能及信号输出稳定性,排查电路故障或元件老化问题。此外,需检查传感器的外壳与密封件,若发现外壳破损、密封件老化,需及时更换,防止储存过程中水分或杂质进入内部电路。 最后,规范的启用前准备是衔接停用与使用的关键步骤。在传感器再次启用前,需先拆除储存时的保护措施(如保护剂、密封包装),用去离子水冲洗探头表面,去除保护剂残留。随后进行全面的性能测试,包括电导率测量精度测试、响应速度测试及稳定性测试,确保传感器各项性能指标符合监测要求。同时,检查传感器的连接线路,测试信号传输是否正常,避免线路接触不良导致数据采集异常。若传感器长期停用超过 1 年,需进行一次全面的维护保养,包括更换老化的元件(如密封圈、电极引线)、重新涂抹导电膏(若适用),并进行多次校准验证,确保传感器性能恢复至最佳状态。启用后,需先进行短期的试运行,持续监测传感器的测量数据,对比同期其他监测设备的数据,进一步验证其准确性,确认无问题后再正式投入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