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电导率传感器通过电极与水样的电化学作用实现检测,电极极化是常见故障 —— 表现为读数漂移、响应迟缓或数据偏差,多因电极表面电荷累积、污染物附着或检测条件不当引发。处理需针对性采取清洁、参数优化、活化等措施,恢复电极电化学活性,保障检测精度与稳定性。 优先通过规范清洁去除电极表面污染物,消除极化诱因。极化常伴随电极表面附着水垢、有机物膜或金属氧化物,需根据污染物类型选择适配清洁方式:若为无机垢(如碳酸钙),可用稀盐酸(浓度需遵循传感器说明书,避免腐蚀电极)浸泡电极数分钟,再用纯水轻柔冲洗;若为有机物污染,可使用中性洗涤剂或专用电极清洗剂,配合软毛刷(避免划伤电极表面)轻轻刷洗,去除附着膜层;清洁后需用纯水反复冲洗电极,直至表面无残留清洁剂,并用无尘布吸干水分,防止清洁剂残留影响检测。清洁频率需结合水样污染程度设定,高污染水样需增加清洁次数,避免污染物长期附着加剧极化。 调整传感器工作参数,减少极化发生概率。数字电导率传感器多支持参数调节,可通过降低检测电压或调整电流频率缓解极化:过高电压易导致电极表面离子过度聚集,引发电荷累积,需按说明书将电压调至推荐范围;部分传感器支持高频检测模式,高频电流可减少离子在电极表面的停留时间,降低极化风险,可根据水样电导率范围切换至适配频率。同时需优化采样间隔,避免电极长期处于通电检测状态 —— 连续检测易使电极持续承受电流作用,加速极化,可设置合理的间歇检测模式,在两次检测间让电极处于断电休息状态,减少电荷累积。 对老化或轻度极化电极进行活化处理,恢复电化学活性。若清洁后极化问题仍存在,可采用活化液浸泡法:选择传感器专用电极活化液(或按说明书配制稀硫酸溶液),将电极完全浸泡在活化液中,静置规定时间(通常为几小时至十几小时,具体以说明书为准),活化液可溶解电极表面钝化层,激活电极反应位点;浸泡后需用纯水彻底冲洗电极,避免活化液残留影响水样检测。对于贵金属电极(如铂电极),部分传感器支持反向电流活化功能,可通过仪器操作界面启动该功能,利用反向电流消除电极表面累积的电荷,恢复电极中性状态,操作时需严格遵循电流强度与活化时间要求,防止电流过大损伤电极。 规范使用与日常维护可从源头减少极化问题。检测时需确保水样充分流动,避免电极处于静止水样中 —— 静止水样易导致电极周边离子浓度失衡,加速极化,可通过搅拌装置或调整采样流速,保证电极周围水样实时更新。避免将传感器用于超出其量程的极端电导率水样:高浓度电解质水样易导致电极表面离子快速聚集,低浓度水样则可能因检测信号弱,传感器自动升高电压引发极化,需根据水样特性选择适配量程的传感器。此外,需定期校准传感器,使用标准电导率溶液按说明书步骤校准,校准过程可同步检查电极极化状态,若校准偏差过大,需优先排查极化问题并处理后再重新校准。 若上述措施无法解决极化问题,需检查电极物理状态:观察电极表面是否有划痕、变形或镀层脱落,此类物理损伤会破坏电极电化学性能,导致不可逆极化,需及时更换新电极;更换时需选择与传感器型号完全匹配的电极,安装时确保接口密封良好,避免水样渗漏影响检测,更换后需重新校准,确保传感器正常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