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水质监测系统涵盖采样装置、检测设备、数据传输模块等,需在户外水体环境中运行,使用过程中面临落水、触电、设备损坏、环境干扰等风险。遵循安全准则是保障人员安全、设备稳定运行及监测数据可靠的前提,以下从四方面明确核心安全要求。 一、现场操作安全准则 现场操作需优先规避环境与操作风险,确保人员安全。首先是个人防护规范:进入监测现场(尤其近水区域)需穿戴防滑鞋(避免河道湿滑地面摔倒)、救生衣(若需靠近深水区或乘船操作),携带应急通讯设备(如对讲机、手机),禁止单独作业,至少2人同行,便于突发情况相互救援;夏季需做好防晒、防蚊虫措施,冬季穿戴保暖衣物,避免恶劣天气引发身体不适。 其次是操作区域管控:在监测点位周边设置警示标识(如“监测作业中,禁止靠近”),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操作区域;采样时需确认采样平台(或船只)稳固,避免在水流湍急、河床陡峭的区域操作,若需涉水采样,需先探测水深与水下障碍物(如石头、淤泥),水深超过膝盖时禁止涉水,防止溺水或陷入淤泥;使用手持采样设备时,避免设备接触水体以外的导电物体(如金属护栏),防止意外触电。 最后是采样操作规范:采样容器需提前检查密封性,避免取水时漏水导致手部打滑;从监测浮标或固定装置上获取水样时,需抓稳设备扶手,禁止身体过度探出,防止重心失衡落水;采样后及时盖紧容器盖子,避免水样泼洒污染衣物或设备,同时远离岸边边缘放置容器,防止掉落水中。 二、设备运维安全准则 设备运维需重点关注用电安全与部件操作规范,避免设备损坏或安全事故。首先是用电安全管控:监测系统的供电线路(如电源线、信号线)需架空或埋地铺设,避免浸泡在水中或被河水冲刷,定期检查线路绝缘层是否破损,发现破损立即断电更换;户外配电箱需具备防水、防漏电功能,箱门关闭严密,禁止在配电箱周边堆放杂物,尤其不可放置易燃物品(如塑料瓶、纸张)。 其次是设备操作规范:安装或拆卸监测传感器(如溶解氧、pH传感器)时,需先断开设备电源,禁止带电操作;传感器线缆连接时,确保接口干燥清洁,避免水分进入接口导致短路;维护浮标式监测设备时,需先将浮标固定牢固(如用锚链或绳索拴紧),防止浮标漂移导致设备拉扯损坏,同时避免用硬物敲击传感器探头,防止探头损坏影响检测精度。 最后是设备存放与运输安全:备用设备或更换下的部件需存放在干燥通风的仓库,避免潮湿环境导致电路受潮;运输设备时,需用防震包装材料包裹(如泡沫、气泡膜),防止颠簸导致内部部件损坏,腐蚀性试剂(如校准液)需单独密封存放,与设备分开运输,避免试剂泄漏污染设备。 三、应急处置安全准则 面对突发情况需遵循应急流程,避免风险扩大。首先是人员应急处理:若发生人员落水,同行人员需立即投掷救生设备(如救生圈、救生绳),禁止盲目下水救援,同时拨打应急电话(如119、120);若人员出现中暑、冻伤等情况,立即转移至阴凉或温暖区域,采取降温、保暖措施,必要时送医救治。 其次是设备故障应急:若监测设备出现漏电现象(如触摸设备外壳有麻感),立即断开电源,用绝缘工具(如绝缘手套、木棍)远离设备,禁止直接触碰;若设备起火,立即断电,使用干粉灭火器灭火(不可用水灭火,防止触电),火势无法控制时撤离现场并报警;若监测浮标被冲走或设备坠入水中,禁止立即下水打捞,需评估水流与水深情况,待环境安全后再制定打捞方案。 最后是水质异常应急:若监测数据显示河道水质突然恶化(如COD、氨氮浓度骤升),需立即停止现场采样操作,远离污染水体,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同时记录异常数据与现场情况(如水体颜色、气味),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如环保部门),配合开展污染溯源工作,禁止擅自排放或处理疑似污染水样。 四、环境防护安全准则 使用过程中需保护河道生态环境,避免二次污染。首先是试剂与废弃物处理:校准设备用的标准溶液、废弃试剂需装入专用密封容器,带回实验室按危废处理规范处置,禁止直接倒入河道或岸边土壤;使用过的采样容器、手套等废弃物,需分类放入垃圾袋,带回后集中处理,禁止随意丢弃在河道周边。 其次是生态保护要求:禁止在监测点位周边采摘水生植物、捕捉水生生物,避免破坏河道生态平衡;采样时避免搅动河床底泥,防止底泥中的污染物扩散导致水质二次污染;维护设备时,若需在岸边挖掘(如埋设线缆),需提前申请相关许可,施工后及时恢复岸边地貌,避免水土流失。 最后是环境敏感区域管控:在饮用水源地、生态保护区等敏感区域使用监测系统时,需严格遵守当地环保规定,提前报备监测计划,避免监测操作对敏感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监测结束后,彻底清理操作现场,确保无试剂残留、设备部件或生活垃圾遗留。 五、总结 河道水质监测系统的安全准则需贯穿“现场操作-设备运维-应急处置-环境防护”全流程,核心是保障人员安全、设备稳定与生态环保。操作人员需熟悉并严格执行安全准则,杜绝侥幸心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开展监测工作,才能为河道水质管理提供可靠数据支撑,同时保护河道生态环境与人员生命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