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中,水质自动监测微型站的布点科学性直接决定监测数据的有效性,进而影响治理方案制定、过程调控与成果维护的精准度。布点需围绕 “覆盖关键区域、捕捉污染特征、适配治理阶段” 的核心目标,综合考量水体形态、污染来源、水文特征等因素,构建系统化的布点体系。 
布点需优先覆盖污染源头关键区域,精准锁定污染输入节点。城市黑臭水体的污染来源多与沿岸排污行为相关,布点时应重点关注生活污水管网排放口、工业废水预处理排放口、城中村合流制溢流口等潜在污染源头,在排放口下游附近合理设置微型站,实时监测污染物排放后的扩散情况与水质变化,及时掌握排污强度与污染物类型,为控源截污措施的针对性实施提供数据依据。同时,对于雨水径流污染突出的区域,需在雨水管网入河口周边布点,捕捉降雨期间非点源污染对水体的影响,全面掌握污染输入动态。 布点需兼顾水体空间分布特征,确保监测数据的区域代表性。针对不同形态的黑臭水体,需结合其空间结构调整布点密度与位置:对于线性河道,应按照 “上游对照、中游监测、下游反馈” 的思路,在河道上游未受污染或轻度污染段设置对照性微型站,在中游污染核心段加密布点,在下游水体净化段设置成效监测站,形成完整的水质变化监测链;对于湖泊、坑塘等封闭或半封闭水体,需根据水体流向、水深分布等特征,在进水口、中心区、出水口及水质易恶化的死角区域分别布点,避免因水体循环不畅导致局部污染被遗漏,确保监测覆盖水体全域。 布点需适配治理不同阶段需求,动态调整布点方案。在治理前期排查阶段,布点应侧重 “广覆盖、抓重点”,在疑似污染区域适度增加布点密度,快速识别黑臭水体的污染范围与严重程度,为治理范围划定与方案制定提供基础数据;在治理实施阶段,需针对治理措施实施区域优化布点,如在清淤疏浚段、生态修复段周边增设微型站,实时监测治理措施对水质的改善效果,为措施调整提供依据;在治理后期长效监管阶段,可保留关键污染源监测点与水体核心区域监测点,适当减少非重点区域布点,降低运维成本,同时确保能及时捕捉水质异常波动。 此外,布点需规避环境干扰因素,保障设备稳定运行与数据准确。应避开河道内浅滩、暗礁、水草密集区等易导致设备损坏或监测数据失真的区域;远离船舶航道、桥梁桩基等人为活动频繁或易受机械碰撞的位置;同时考虑通信信号覆盖情况,选择信号稳定区域布点,避免因信号中断影响数据实时传输。通过多维度考量,构建科学的布点体系,让水质自动监测微型站成为黑臭水体治理的 “精准眼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