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自动监测站通过连续采集水样、自动分析检测,实现对水体pH、COD、溶解氧、重金属等参数的实时监测,是环境监管与水质预警的重要设施。实际运行中,监测数据常因设备、操作、环境等因素出现误差,需从全流程排查原因,才能精准解决问题,保障数据可靠性。 一、采样系统异常 采样系统是监测站的“入口”,负责获取代表性水样,其异常会直接导致后续检测误差,常见原因包括三点: 采样点位与方式不当:若采样点设在水流死角(如河道岸边死水区域),或靠近排污口、水草密集区,采集的水样无法代表水体整体水质(如排污口附近水样浓度偏高,导致监测值虚高);部分监测站采样管插入深度过浅或过深,仅采集表层或底层水样,忽略水体分层导致的浓度差异(如夏季水体分层,底层溶解氧低,表层溶解氧高),引发数据偏差。 管路堵塞与污染:采样管路长期使用易堆积泥沙、藻类等悬浮物,导致水样流速变慢、流量不足,甚至堵塞管路,使检测模块无法获取足量水样;若管路未定期清洁,残留的前次高浓度水样(如含高COD的工业废水)会污染后续水样,导致检测值偏高(如用测过工业废水的管路采集河水,残留污染物影响检测结果)。 采样泵与阀门故障:采样泵转速不稳定会导致水样采集量忽多忽少,影响试剂与水样的反应比例(如COD检测中,水样量不足会导致氧化剂过量,检测值偏低);阀门密封性差会导致水样泄漏,或空气进入管路形成气泡(气泡会干扰溶解氧、浊度等参数的检测,如气泡附着在溶解氧电极表面,导致检测值偏高)。 二、分析模块故障 分析模块是监测站的“检测核心”,电极、试剂、校准等问题均会引发误差,主要原因有四类: 电极老化与污染:pH、溶解氧、ORP等参数依赖电极检测,电极长期使用会出现敏感膜老化(如pH电极玻璃膜磨损、溶解氧电极膜透气性下降),导致响应迟钝、检测精度降低;若电极表面附着油污、水垢(如工业废水监测中,电极沾附油脂),会阻碍离子或氧气传输,使检测值漂移(如水垢覆盖的溶解氧电极,检测值持续偏低)。 试剂问题:试剂过期(如COD检测用的氧化剂失效、重金属检测用的显色剂变质)会导致反应不充分,检测值偏差(如失效氧化剂无法完全氧化有机物,COD检测值偏低);试剂添加量不准(如蠕动泵卡滞导致试剂加少,或管路漏液导致试剂损耗),会破坏反应平衡,影响检测结果(如显色剂不足会导致重金属检测颜色偏浅,浓度值偏低)。 校准不规范:未按周期校准(如超过1个月未校准),或校准用的标准溶液过期、浓度不准,会导致分析模块的检测基准偏移(如用浓度偏高的COD标准溶液校准,后续检测值均偏高);校准操作不当(如未等待电极稳定就读数、校准液未恢复室温),也会使校准结果不可靠,引发后续检测误差。 反应条件失控:部分参数检测依赖特定反应条件,如COD检测需高温消解、总磷检测需恒温反应,若恒温模块故障(如消解炉温度偏低、反应舱温度波动大),会导致反应不充分或过度(如温度低导致COD消解不完全,检测值偏低);若搅拌装置故障,水样与试剂混合不均,会出现局部反应差异,导致检测值波动。 三、数据传输与控制问题 数据从分析模块传输至监控平台的过程中,也可能因设备或设置问题产生误差,常见原因有两点: 信号干扰与传输故障:监测站周边的高压线路、电机等强电磁设备,会干扰数据传输信号(如导致溶解氧、电导率等参数的数字信号失真,出现跳变值);无线传输(如4G、LoRa)时,信号弱或断网会导致数据丢失、延迟,或传输过程中数据被篡改(如信号中断后恢复,部分数据重复上传或缺失),影响数据连续性与准确性。 控制程序与参数设置错误: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控制程序出错(如采样间隔设置错误、反应时间设定过短),会导致检测流程紊乱(如采样间隔过长,错过水质突变时段;反应时间短导致检测不充分);参数阈值设置不当(如报警阈值设错、量程设置与实际水质不符),会使检测数据误判(如量程设低,高浓度水样检测值显示“饱和”,无法反映真实浓度)。 四、环境因素影响 监测站所处环境的变化,也会间接影响检测结果,主要原因有三类: 温度剧烈波动:夏季暴晒或冬季低温会导致监测站内部温度骤变,影响电极性能(如温度低使pH电极响应变慢)、试剂稳定性(如高温导致试剂挥发、变质),以及水样状态(如温度升高使溶解氧浓度下降,导致检测值偏低);若恒温模块无法抵消环境温度影响,误差会进一步扩大。 强降水与风沙:暴雨会导致采样点水体浊度骤升、pH变化(如雨水稀释使浓度降低,或酸雨导致pH下降),若监测站未开启相应的补偿功能(如浊度补偿、pH缓冲),检测值会偏离真实水质;风沙天气会导致灰尘进入采样管路、分析模块(如灰尘覆盖浊度检测的光学窗口),干扰检测信号,引发误差。 生物干扰:藻类、微生物在采样管路、检测舱内滋生(如夏季水体富营养化,藻类附着在溶解氧电极表面),会消耗水样中的氧气、分解有机物,导致溶解氧检测值偏低、COD检测值变化;若未定期对管路、模块进行杀菌清洁,生物干扰会持续影响检测结果。 五、总结 水质自动监测站的误差多源于采样系统异常、分析模块故障、数据传输问题与环境干扰,且各环节误差可能相互叠加(如管路堵塞导致水样不足,进而影响试剂反应)。日常运维中,需定期检查采样系统、维护分析模块、排查传输故障、管控环境影响,才能从源头减少误差,确保监测数据准确反映水体真实状况,为环境监管与水质治理提供可靠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