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泊浮标水质监测站的传感器探头、浮标本体及锚泊系统长期浸泡于水体中,易滋生藻类、贝类、微生物等生物附着体,不仅会遮挡传感器检测面、阻碍水质参数正常采集,还可能腐蚀设备结构、增加维护成本,需通过多元化防治方法遏制生物附着,保障监测系统稳定运行。 物理防治是基础且环保的核心手段,需结合设备特性构建常态化清洁体系。针对传感器探头等精密部件,可采用定期机械擦拭的方式,搭配软质毛刷或专用清洁棉,在不损伤探头涂层的前提下,清除表面附着的藻类与微生物黏液;对浮标壳体及锚链等结构件,可通过高压水枪冲洗去除附着的贝类、水生植物残体,同时借助超声波清洁技术,利用高频振动剥离探头内部微小缝隙中的生物附着体,避免传统清洁遗漏死角。此外,可通过优化设备运行参数,如定期调整传感器检测周期或启动短时高温冲击模式,利用温度变化抑制生物附着体的生长繁殖,减少附着频率。 化学防治需在环保前提下精准控制药剂使用,避免对湖泊生态造成影响。可在设备表面涂抹环保型防生物附着涂层,这类涂层通过释放低浓度抑菌成分或形成光滑表面,降低生物附着体的吸附能力,且药剂释放量需符合水环境质量标准,避免二次污染;针对局部顽固附着,可采用低浓度、易降解的化学清洗剂,在清洁过程中严格控制药剂接触时间与用量,清洁后及时用湖水冲洗残留药剂,防止对监测数据产生干扰。同时,需建立化学药剂使用台账,记录药剂种类、用量及使用频次,定期评估防治效果与生态影响,动态调整药剂使用方案。 生物防治与材料改进可作为长期优化方向。生物防治可引入对监测设备无损害的竞争性微生物,通过微生物间的竞争抑制附着生物生长,或利用生物酶制剂分解附着体的细胞壁,实现温和除附着;材料改进方面,可选用具有抗附着特性的新型材料制作传感器探头与浮标壳体,如纳米涂层材料、低表面能聚合物材料等,从源头减少生物附着的可能性,同时提升设备的耐腐蚀性与使用寿命,为湖泊浮标水质监测站的长期稳定运行提供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