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泊浮标水质监测站作为水质监测的关键设备,其传感器的精准度直接决定监测数据的可靠性,而科学的校准与清洁是维持传感器性能的核心手段。忽视这两项工作会导致数据偏差,影响湖泊水质评估与治理决策,因此需严格遵循规范的周期标准,运用专业技巧开展维护工作。 
传感器校准周期需结合监测参数特性与环境稳定性设定。常规水质参数传感器中,溶解氧、pH 值传感器受水体环境波动影响较大,校准周期应控制在 1 - 2 个月。电导率和浊度传感器稳定性相对较高,可每 3 - 4 个月校准一次。营养盐类传感器因检测原理复杂,易受化学物质干扰,校准周期需缩短至 1 个月以内。若湖泊存在水体富营养化或工业污染等情况,各类传感器校准周期均需缩减 30% - 50%,避免污染物影响校准基准。此外,每次完成重大维护或传感器出现数据异常后,需额外增加一次校准流程,确保参数基准准确。 传感器的清洁周期需根据水体洁净度灵活调整。在水质清澈的湖泊,传感器表面附着污染物速度较慢,可每 2 - 3 周清洁一次;而在藻类富集或悬浮物较多的水域,污染物易堵塞传感器探头,清洁周期需缩短至每周一次。对于光学类传感器,其透光元件易受生物膜附着影响,清洁周期需比电化学类传感器提前 5 - 7 天。当监测数据出现无规律波动,且排除设备故障后,需立即进行清洁处理,消除污染物带来的干扰。 校准与清洁需采用专业技巧保障效果。校准前需预热传感器 30 分钟以上,选用与湖泊水体基质相近的标准溶液,遵循 “先低浓度后高浓度” 的校准顺序,校准后静置 10 分钟再记录数据。清洁时需选用柔软的聚四氟乙烯材质工具,避免刮伤传感器探头。对于顽固生物膜,可采用稀释后的柠檬酸溶液浸泡 5 - 10 分钟,随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切忌使用强酸强碱类清洁剂。清洁后需检查传感器密封性能,防止水体渗入内部造成电路损坏。 规范执行校准与清洁流程,既能延长传感器使用寿命,更能保障湖泊水质监测数据的精准性,为水环境治理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