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道水质监测系统依赖pH、溶解氧、浊度等传感器获取实时数据,而河道水体中常含泥沙、藻类、有机物等杂质,易附着在传感器表面或堵塞检测通道,导致数据漂移、无响应。快速有效清理堵塞传感器,是保障监测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具体流程与方法如下。 一、先判断 传感器堵塞前通常会出现明显异常,需第一时间识别:一是数据异常,如溶解氧值长期不变、pH值骤升骤降或超出正常范围,浊度值与实际水体浑浊度不符(如清水体显示高浊度);二是设备报警,部分系统会触发“传感器响应超时”“检测流路堵塞”等报警;三是外观观察,现场查看传感器时,若发现敏感膜表面覆盖泥浆、藻类,或检测孔有杂质堆积,可确认堵塞。发现异常后,立即暂停该传感器监测,避免强行运行导致部件损坏。 二、清前准备 1、安全防护与停机操作 清理前穿戴防滑手套、防水服(若需涉水),河道周边注意防滑防坠;关闭传感器供电与数据采集模块,断开传感器与主机的连接线缆,避免清理时触电或损坏电路;若传感器安装在水下固定支架上,需借助工具(如伸缩杆、打捞钩)将其平稳取出,避免拉扯导致线缆断裂或支架松动。 2、准备专用清理工具 根据堵塞物类型准备工具:软毛刷(如羊毛刷、尼龙刷,避免划伤传感器膜)、纯水(或蒸馏水,用于冲洗)、中性清洁剂(如实验室专用洗洁精,稀释后使用)、专用疏通针(细且钝头,用于清理检测小孔)、吸水棉(用于擦干传感器表面);若堵塞物为顽固藻类或生物黏泥,可准备稀释的柠檬酸溶液(低浓度,避免腐蚀传感器)。 三、分类型 1、表面附着型堵塞(泥沙、藻类) 针对传感器表面(如pH电极敏感膜、溶解氧探头)的泥沙、藻类堆积,先用水枪(低压)或纯水冲洗表面,去除松散杂质;再用软毛刷蘸少量中性清洁剂,轻轻刷洗附着处,动作轻柔避免损坏敏感膜;刷洗后用纯水反复冲洗3-5次,直至表面无清洁剂残留,最后用吸水棉吸干表面水分,检查表面是否洁净。 2、通道堵塞(检测孔、流路) 若传感器有检测小孔(如浊度仪光路孔)或内置流路堵塞,先用专用疏通针(钝头)轻轻插入小孔,缓慢旋转疏通,避免用力过猛戳穿通道;疏通后用纯水从通道一端注入,另一端流出,冲洗内部残留杂质;若流路内有黏性有机物堵塞,可将稀释的柠檬酸溶液注入流路,浸泡5-10分钟后用纯水冲洗,确保通道通畅。 3、顽固生物黏泥堵塞 对于长期未清理形成的生物黏泥(如传感器外壳与线缆连接处),先用软毛刷蘸稀释的柠檬酸溶液刷洗,分解黏泥结构;再用纯水冲洗干净,若仍有残留,用吸水棉蘸溶液包裹黏附处,静置3分钟后再次刷洗;清理后需用纯水彻底冲洗,避免酸液残留腐蚀传感器金属部件或敏感膜。 四、清后检查 1、功能测试与校准 清理完成后,将传感器重新连接主机,通电进行自检,查看数据是否正常显示;若数据仍有偏差,需用对应标准溶液(如pH标准缓冲液、浊度标准液)进行快速校准,校准后对比数据与标准值,确保误差在允许范围;若校准后数据仍异常,检查是否有内部堵塞未清理或传感器损坏,必要时联系厂家维修。 2、重新安装与监测 确认传感器功能正常后,按原安装位置将其固定回支架,确保线缆连接牢固、防水接口密封良好;安装后1小时内持续观察数据变化,确认数据稳定无漂移,堵塞问题已解决;同时记录清理时间、堵塞物类型、清理方法,便于后续分析堵塞原因,优化维护周期。 五、防复发 1、缩短维护周期 根据河道水质情况(如汛期泥沙多、夏季藻类繁殖快),缩短传感器检查周期,从原每月1次调整为每两周1次,及时清理初期堵塞物,避免堆积成顽固堵塞;在藻类高发期,可定期(如每周)用纯水冲洗传感器表面,减少附着。 2、加装防护装置 在传感器外围加装防堵塞护罩(如细孔滤网,孔径大于检测所需,小于主要杂质),阻挡大颗粒泥沙、漂浮物;对于易堵塞的流路型传感器,可在进水端加装前置过滤器,定期更换滤芯,减少流路堵塞概率。 六、总结 河道水质监测系统传感器堵塞清理需“快速识别、安全操作、分类型处理”,通过规范的清理流程与工具,可在短时间内恢复传感器功能,减少监测数据中断。同时,需结合河道水质特点优化预防措施,降低堵塞频率,确保传感器长期稳定运行,为河道水质监测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