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质监测工作中,数字电导率传感器凭借其快速、便捷的特点成为重要工具。然而,电极极化效应会导致测量数据偏差,影响监测准确性。了解其产生机制并采取预防性维护措施,是保障传感器稳定可靠运行的关键。 电极极化效应的产生,主要源于传感器工作时电极与溶液界面发生电化学反应,形成双电层,改变电极表面性质,进而影响电流传输与测量结果。此外,长时间高浓度溶液测量、电极表面污染等因素,也会加剧极化效应。 针对电极极化效应,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测量条件。在测量高电导率溶液时,尽量缩短测量时间,避免电极长时间处于高负荷状态;控制测量频率,避免过于频繁地对同一高浓度样品进行测量。同时,合理选择电极材料,如采用铂黑电极,其较大的表面积可降低电流密度,有效抑制极化效应。 日常维护中,电极的清洁至关重要。每次测量结束后,需立即用去离子水对电极进行冲洗,去除表面残留溶液,防止溶液中的离子在电极表面沉积。若电极表面附着油污、有机物等顽固污染物,可使用相应的清洁剂处理,如弱碱性清洁剂去除油污,有机溶剂溶解有机物,清洁后务必用大量去离子水冲洗干净,确保无清洁剂残留。 定期对电极进行活化处理,能有效恢复电极性能,预防极化效应。对于铂电极,可将其浸入稀硝酸溶液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用去离子水冲洗,再放入氯化钾溶液中进行活化;也可采用电化学方法,通过施加合适的交变电压,使电极表面的极化层得到修复。此外,要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定期更换电极内的电解液,保证电极与溶液之间良好的离子传导性。 建立完善的使用与维护记录也不可或缺。详细记录每次测量的溶液类型、浓度、测量时间,以及电极的清洁、活化、校准等维护操作,便于分析电极性能变化趋势,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采取针对性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