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管网水质监测系统的安装是一项结合环境勘查、设备部署与技术调试的系统性工作,需兼顾监测精度与管网运行安全。其安装流程需遵循科学规范,确保设备稳定运行并精准捕捉水质变化。 一、安装前的现场勘查与方案设计 技术人员需先排查管网布局,确定监测点位置 —— 优先选择管网交汇处、水质易波动区域或关键节点(如水厂出水口、二次供水泵站)。同时,需测量管道直径、材质及埋深,评估管道内水流速度、压力等参数,避免因水流过缓导致数据失真或流速过快损坏设备。根据勘查结果,设计设备固定方式(如法兰连接、卡箍固定)及线缆走向,确保与现有管网系统兼容。 二、设备预处理与组件组装 首先对监测传感器进行校准,通过标准溶液标定 pH、溶解氧、浊度等核心指标,确保测量误差符合行业标准(如浊度误差≤±2%)。随后组装监测终端:将传感器模块、数据采集器、防水线缆按说明书连接,检查接口密封性,在接头处缠绕防水胶带并加装保护套管,防止地下潮气侵蚀。对于需要潜水安装的设备,需进行水压测试,确保在 0.6MPa 压力下无渗漏。 现场安装与固定需严格遵循安全规范。先关闭监测点上下游阀门,排空管道内积水,借助专业工具(如管道开孔器)在管壁预设位置开孔,孔径与设备探头匹配。安装时,将传感器探头沿开孔处伸入管道,通过法兰或卡箍与管壁固定,确保探头完全浸入水流且不影响管网正常输水。若采用外置式监测箱,需将其固定在管网附近的地面或井室内,箱体内加装除湿装置,温度控制在 5-40℃,避免电子元件受潮损坏。 线缆敷设与防护直接影响系统稳定性。数据传输线缆需穿入镀锌钢管或波纹管,沿管网走向敷设至地面控制室,埋深不小于 0.7 米以防外力破坏。线缆接头处采用防水接线盒密封,并做好标识。若采用无线传输模块,需测试信号强度,在信号薄弱区域加装中继器,确保数据上传成功率≥99%。 三、安装完成后需进行系统调试与验收 打开阀门恢复供水,检查设备运行状态:通过数据采集器观察各项指标是否正常显示,用标准溶液再次校准传感器精度。连续试运行 72 小时,记录数据波动情况,确保误差在允许范围内。同时测试报警功能,模拟水质超标(如人工加入氨氮溶液),验证系统是否在 30 秒内发出声光报警并上传预警信息。验收合格后,整理安装记录、校准证书等资料,交付运维团队存档。 规范的安装流程不仅能保障地下管网水质监测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更能为管网水质安全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为水污染预警与治理争取宝贵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