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下管网水质监测系统传感器是掌握管网内水体 pH 值、余氯、浊度等关键指标的核心部件,长期处于封闭、潮湿且可能存在杂质沉积的地下环境中,易受管道锈蚀物、微生物黏附、水流冲击等因素影响,导致检测精度下降或功能失效。建立系统化的日常维护机制,是确保传感器持续稳定工作、保障管网水质监测数据可靠性的关键环节。 日常维护首要环节为传感器清洁,需结合地下管网水质特性选择适配方式。针对检测探头表面的泥沙、管道锈蚀残留物,应使用软质毛刷蘸取中性清洁液轻柔擦拭,避免硬质工具刮擦损伤探头敏感涂层;对于微生物黏附形成的生物膜,可采用专用生物降解清洗剂浸泡探头 10-15 分钟,随后用纯化水冲洗干净,确保探头表面无残留污染物。清洁过程中需注意避免传感器接线端子接触水分,清洁后用干燥无绒布吸干探头表面水分,防止短路或部件腐蚀。 定期校准是维持传感器检测精度的核心操作,需按固定周期开展。校准前需准备对应指标的标准溶液,确保标准溶液在有效期内且浓度梯度符合校准要求;校准过程中需先将传感器置于零点标准溶液中,待读数稳定后完成零点校准,再切换至跨度标准溶液进行跨度校准,反复 2-3 次直至读数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校准完成后需记录校准时间、标准溶液信息及校准误差,形成校准档案,若误差超出标准范围,需检查传感器是否存在部件老化,必要时进行维修或更换。 状态检查需覆盖传感器运行参数与外部环境,每日通过监测平台查看传感器数据传输是否稳定、数值是否处于合理区间,重点关注数据中断、波动异常等情况;每周现场检查传感器安装固定是否牢固,避免因管道震动导致传感器移位或接线松动;每月检查传感器防护外壳是否完好,确认密封件无老化、破损,防止地下水渗入传感器内部损坏电路;同时需监测传感器周边管道环境,若发现管道内存在大量杂质或水质异常,需提前加密清洁与校准频次,避免污染物长期附着影响传感器性能。 通过规范开展清洁、校准与状态检查,可有效降低地下管网环境对传感器的不利影响,延长传感器使用寿命,为地下管网水质监测提供持续、准确的数据支撑,助力管网水质安全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