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下管网环境常年处于阴暗、潮湿、通风不良的状态,高湿度空气、冷凝水、地下水渗漏等因素,易导致水质监测系统的传感器、电路板、线缆接口等核心部件受潮损坏,引发数据漂移、设备短路甚至完全失效。相较于地面设备,地下管网监测系统的防潮需针对性解决“湿气侵入、凝露产生、部件腐蚀”三大痛点,以下是兼顾实用性与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一、设备选型与结构防护 设备自身的防潮性能是基础,选型时需优先选择标注“地下专用”“防潮等级IP67及以上”的监测设备,重点关注外壳密封设计:外壳应采用一体成型结构,避免拼接缝隙成为湿气通道;接口处需配备防水密封圈(如硅胶、氟橡胶材质),并采用螺纹锁紧或压接密封方式,防止湿气从线缆接口、采样口渗入。 对于监测主机、数据采集模块等核心控制单元,建议选用具备“防水透气”功能的外壳——既能够阻挡液态水进入,又能通过透气膜排出内部水汽,平衡内外气压,减少凝露产生。传感器作为直接接触水样和潮湿空气的部件,需选择封装严密的型号,如光学类传感器的镜片需配备防水涂层,电化学传感器的电极接口需做密封处理,避免电解液受潮变质。 二、安装场景优化 安装位置的选择直接影响防潮效果,需避开管网低洼积水区、渗漏点和冷凝水富集处:优先安装在管网侧壁较高位置,远离管道底部积水;若必须安装在低洼区域,需搭建简易支架将设备抬高,确保设备底部高于历史最高积水线10cm以上。 同时,需强化安装区域的通风与排水:对于有检修井的管网,可在检修井壁开设通风孔(避开地下水侧),促进空气流通,降低局部湿度;在设备安装处下方设置导流槽,将冷凝水或渗漏水分流至管网排水系统,避免设备长期接触积水。此外,安装时需确保设备线缆呈“滴水弯”布置——线缆引出设备后向下弯曲再水平延伸,防止雨水或冷凝水顺着线缆流入设备接口。 三、内部防潮处理 即使做好外部防护,地下管网的温差变化仍可能导致设备内部产生凝露(如白天管网温度升高,夜间降温时,内部湿热空气遇冷形成水珠),需针对性处理: 主动除湿:在监测主机或传感器外壳内部放置干燥剂(如硅胶干燥剂、氯化钙干燥剂),定期更换(建议每3-6个月检查一次,受潮变色后及时更换);对于长期运行的设备,可加装微型低功耗除湿模块,通过吸附或冷凝方式去除内部湿气,无需频繁人工维护。 防凝露涂层:在设备电路板、接口端子等关键部件表面喷涂三防漆(防潮、防腐蚀、防霉菌),形成一层致密保护膜,阻挡凝露直接接触电子元件,避免短路或腐蚀。 内部排水设计:对于体积较大的监测箱体,可在底部预留微小排水孔(配备防水塞,平时密封,定期打开排水),及时排出内部积存的凝露,排水后需重新密封,防止湿气反向侵入。 四、运维管理 地下管网监测系统的防潮需配合常态化运维,避免防护措施失效: 定期检查密封状态:每1-2个月巡检一次,重点查看设备外壳密封圈是否老化、开裂,线缆接口是否松动、密封胶是否脱落,发现问题及时更换或补封。 干燥剂与除湿模块维护:根据环境湿度调整干燥剂更换频率,潮湿严重区域可增加干燥剂用量;对于电动除湿模块,定期检查供电状态和除湿效果,确保正常运行。 清洁与防腐蚀:定期清理设备表面的灰尘、污泥和水渍,避免污染物堵塞通风孔或破坏密封结构;若管网水质含腐蚀性物质,需额外在设备外壳表面涂抹防腐涂层,防止外壳腐蚀后湿气侵入。 数据异常预警:通过监测系统的后台数据,关注设备运行状态,若出现数据频繁漂移、通信中断等情况,需优先排查防潮失效问题,及时处理,避免设备损坏扩大。 五、总结 地下管网水质监测系统的防潮核心是“外防侵入、内疏凝露、常维常护”,通过选型适配、安装优化、内部防护和常态化运维的全流程措施,可有效阻断湿气对设备的影响。无需依赖复杂的技术设备,重点关注密封、通风、凝露疏导等关键环节,即可保障监测系统在潮湿环境下的稳定运行,确保水质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连续性,为地下管网水质管控提供可靠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