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下管网水质监测系统的安装需结合管网结构特性与设备运行需求,遵循 “前期勘察 - 精准安装 - 全面调试” 的逻辑,通过标准化操作确保系统稳定运行,实现对管网水质的有效监测。安装过程需重点把控环境适配性、设备密封性与系统协同性,具体可分为三个核心阶段。 一、前期准备阶段是安装的基础保障 首先需开展管网勘察,明确监测点位的管网管径、埋深、材质及水流方向,同时检测点位周边地质条件与地下管线分布,避免安装过程中破坏其他基础设施。其次进行方案设计,根据勘察结果确定采样点位置(如管网节点、阀门处),选择适配的设备型号(考虑管网压力、水流速度),规划设备安装路径与线缆走向,确保符合安全规范与监测需求。最后完成物资准备,核对设备(传感器、数据采集器、采样泵)、辅材(管道接头、密封件、固定支架)及工具的完整性,提前对设备进行通电测试,排查故障隐患。 二、核心设备安装阶段需注重精度与密封性 第一步是采样点预处理,清理管网安装区域的杂物,关闭相关阀门切断水流,对安装部位进行打磨、除锈处理,若需开孔则使用专用设备精准钻孔,避免损伤管网结构。第二步是传感器安装,将水质传感器(如 pH、余氯、浊度传感器)通过专用接头与管网连接,确保传感器探头完全浸入水流,同时做好密封处理(使用防水密封圈、缠绕生料带),防止管网漏水;安装固定支架将传感器牢固固定,避免水流冲击导致设备移位。第三步是辅助设备安装,将数据采集器、采样泵安装在便于维护的位置(如地面控制柜、地下井室),确保通风干燥,连接设备线缆时做好防水、防腐蚀处理,线缆走向需固定有序,避免受压、磨损。第四步是管道恢复,安装完成后检查各接口密封性,缓慢开启阀门恢复水流,观察是否存在漏水现象,若有渗漏需及时整改。 三、系统调试与验收阶段是保障运行效果的关键 首先进行设备调试,逐一启动传感器、数据采集器、传输模块,检查设备运行状态,校准传感器(使用标准溶液),确保数据采集准确;测试数据传输功能,验证监测数据能否实时上传至监控平台,传输链路是否稳定。其次进行系统联调,模拟实际运行场景,检查设备在不同水流速度、压力下的工作状态,测试异常情况(如管网压力骤变、设备故障)的预警功能,确保系统响应及时。最后完成验收,对照安装方案与规范要求,检查设备安装位置、密封性、线缆连接等是否符合标准,核对监测数据精度与传输稳定性,形成验收报告,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确保系统达到设计运行标准。 地下管网水质监测系统的安装需严格遵循流程规范,通过细致的前期准备、精准的设备安装与全面的调试验收,才能保障系统长期稳定运行,为管网水质监管提供可靠数据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