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季低温环境易导致地下管网冻胀、监测设备故障及水质参数波动,合理设定巡检频率是保障系统稳定运行与数据准确性的关键。地下管网水质监测系统冬季巡检需遵循 “基础保障 + 重点强化 + 动态调整” 原则,围绕基础巡检周期、重点设备专项巡检、特殊天气应对及异常响应四个维度明确频率要求,确保及时发现并处置潜在问题。 一、基础巡检周期需根据管网规模与环境温度设定基准频次 对于城市主干管网监测系统,当环境温度处于 0-5℃时,需保持每 7 天一次的常规巡检,重点排查管网接口密封性与监测终端运行状态;当温度降至 0℃以下,需将巡检周期缩短至每 3-5 天一次,因低温易加剧管道材质收缩,增加渗漏风险,同时低温可能影响传感器灵敏度,需通过高频巡检及时捕捉异常。对于支线管网及小区内管网监测点,温度在 0-5℃时可每 10 天巡检一次,0℃以下则调整为每 5-7 天一次,平衡巡检效率与保障力度。若管网位于严寒地区(日均温低于 - 10℃),无论主干还是支线,均需将基础巡检周期统一缩短至每 2-3 天一次,防范极端低温引发的管网冻裂与设备宕机。 二、重点设备专项巡检需单独设定高频次标准 水质传感器作为核心监测部件,冬季易因低温导致探头响应延迟或电解液凝固,需每 2 天进行一次专项检查,重点确认传感器数据采集频率与数值稳定性,无需拆解设备,仅通过现场数据比对与状态指示灯判断;数据传输模块在低温下易出现信号衰减,需每 3 天开展一次信号测试,确保数据实时上传率不低于 98%;管网压力监测装置需每日远程核查数据,每 5 天现场校验,避免低温导致的压力传感器零点漂移;电伴热系统(若已安装)需每日通电检查,确保其正常启动并维持管网及设备所需温度,防止因伴热失效引发冻损。 三、特殊天气条件下需动态调整巡检频率 当预报有降雪、冰冻天气时,需在天气来临前 24 小时内完成一次全面巡检,重点加固监测设备防护外壳、清理管网周边积雪堆积隐患;降雪或冰冻天气持续期间,若气温低于 - 5℃,需每日开展一次应急巡检,优先排查露天设备与管网暴露段;雨雪过后温度回升阶段(0-5℃),需在天气转好后 24 小时内追加一次巡检,防范融雪渗入设备或管网因温度骤变产生的接口松动问题。若出现持续大风天气,需增加户外监测终端的巡检频次,从常规周期缩短 50%,避免风荷载导致设备移位或线路破损。 四、异常情况响应机制需明确即时巡检要求 当远程监测平台发现水质参数(如浊度、余氯)出现异常波动,或设备报警信号触发时,需在 1 小时内启动应急巡检,第一时间抵达现场排查原因,不受常规周期限制;若巡检中发现管网存在渗漏痕迹(如地面湿渍、压力骤降),需立即开展周边 300 米范围内的加密巡检,确认渗漏范围并同步上报;当设备出现数据中断超过 2 小时、传感器数值恒定不变等故障时,需在 2 小时内到达现场处置,故障未排除前,需每小时进行一次临时数据人工采集,保障监测连续性。此外,每次故障修复后,需在 24 小时内进行一次复查巡检,确认设备恢复正常运行,避免故障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