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下管网水质监测系统是保障饮用水输配、污水排放等环节水质安全的关键设施,需长期在潮湿、密闭、易积垢的地下环境中运行。若养护不当,易出现设备故障、数据失真、管路堵塞等问题,影响监测效能。养护工作需围绕系统核心组成与地下环境特性展开,从设备、管路、数据、环境四个核心维度系统推进,确保系统长期稳定运行。 一、监测设备的针对性养护 监测设备是数据采集的核心,需重点关注传感器、分析模块与供电单元的状态,避免因地下环境影响检测精度: 1、传感器养护 传感器直接接触管网水体,易受水垢、微生物附着影响。需定期清洁传感器探头(如用软毛刷蘸专用清洗剂擦拭,去除表面水垢与生物膜),避免杂质覆盖导致检测信号衰减;针对pH、溶解氧等易漂移的传感器,按周期进行校准(用标准溶液完成零点与量程校准),确保检测数据与实际水质一致;检查传感器接线端子是否受潮、腐蚀(地下潮湿环境易导致端子氧化),若发现锈蚀需用干燥棉布擦拭,必要时涂抹防锈剂,保障信号传输稳定。 2、分析与控制模块养护 分析模块(如COD、余氯等参数的检测单元)需定期检查试剂储存情况,及时补充过期或不足的试剂,清理试剂管路内的残留结晶(避免堵塞影响加药精度);控制模块(如采样泵、电磁阀)需定期通电试运行,检查运行是否顺畅,有无异响或卡顿(地下积尘可能导致机械部件卡滞),若发现问题及时拆解清洁或更换部件;模块外壳需检查密封性,若存在缝隙需用防水胶密封,防止地下渗水进入内部损坏电路。 3、供电单元养护 地下管网监测系统多采用蓄电池或外接供电,需定期检查供电状态:蓄电池需监测电量与充电情况,避免长期亏电导致寿命缩短,潮湿环境下需检查电池接线柱是否生锈,及时清理并涂抹导电膏;外接供电线路需检查线缆绝缘层是否破损(地下老鼠啃咬、管道摩擦可能导致破损),若发现破损需更换线缆并做好防护,防止短路或漏电。 二、采样与传输管路的养护 管路是连接监测设备与管网水体的关键,堵塞、泄漏会直接导致监测中断,需重点关注通畅性与密封性: 1、采样管路养护 采样管路易因管网水体中的泥沙、杂质堆积堵塞,需定期用高压清水冲洗管路(从采样口向设备端反向冲洗,确保杂质彻底排出);若管路内壁结垢严重(如长期输送硬水导致钙镁离子沉积),需用弱酸性溶液浸泡后冲洗,去除水垢;检查管路接头处是否泄漏(地下震动、腐蚀可能导致接头松动),若发现渗水需重新紧固或更换密封垫片,避免外界污水渗入采样管路污染水样。 2、数据传输管路养护 数据传输线缆(如网线、信号线)多穿管铺设于地下,需定期检查穿线管是否破损、积水(地下水位上升可能导致管内积水,浸泡线缆),若存在积水需排水并修复穿线管缝隙;检查线缆两端接头是否牢固、防潮,接头处可包裹防水胶带并加装防水盒,防止潮湿环境导致信号传输中断;对于无线传输模块的天线,需检查是否被杂物遮挡或损坏,确保信号接收与发送稳定。 三、数据系统与预警机制的养护 数据系统是监测结果的“输出窗口”,需保障数据准确、传输及时,预警机制有效: 1、数据质量养护 定期对比监测数据与实验室手工检测数据,若发现偏差较大,及时排查设备校准、管路污染等问题,修正数据误差;检查数据存储系统是否正常(如本地服务器、云端平台),定期备份历史数据,防止数据丢失;清理无效数据(如设备故障时产生的异常值),确保数据库内数据的完整性与准确性,为后续水质分析提供可靠依据。 2、预警机制养护 测试预警功能是否正常,如设置水质参数超标阈值(如余氯过低、浊度过高),模拟超标情况观察是否能及时触发声光报警、短信通知;检查预警信息的接收对象与传输路径是否准确,避免因联系人变更、传输线路故障导致预警失效;定期更新预警逻辑(如根据管网水质变化调整超标阈值、新增污染物预警参数),确保预警机制贴合实际监测需求。 四、地下环境的适应性养护 地下管网的潮湿、密闭、易滋生微生物等环境特点,需针对性采取防护措施: 1、防潮与通风养护 检查监测设备安装舱(如地下井室、监测柜)的防潮情况,若舱内潮湿严重,可加装除湿装置(如除湿机、吸湿盒),或在舱体底部铺设防潮垫;定期打开舱室通风(避免长期密闭导致霉菌滋生),清理舱内积水与杂物,保持环境干燥清洁;舱室盖板需检查密封性,防止雨水、污水渗入,同时做好防腐蚀处理(如涂刷防锈漆),延长使用寿命。 2、防生物与防干扰养护 地下管网易滋生藻类、细菌,需定期对采样口、设备舱内壁喷洒环保型杀菌剂,防止微生物附着污染水样或损坏设备;检查周边是否存在强电磁干扰源(如地下电缆、大型设备),若干扰影响数据传输,可对传输线缆加装屏蔽层,或调整设备安装位置,减少干扰影响。 三、结论 养护地下管网水质监测系统需围绕“设备稳定、管路通畅、数据可靠、环境适配”四大核心,从监测设备、采样与传输管路、数据系统、地下环境四个维度系统性推进。关键在于结合地下潮湿、密闭、易积垢的环境特性,针对性采取清洁、校准、密封、防潮等措施,同时建立定期养护计划与问题溯源机制,避免“重故障维修、轻日常养护”。只有将常态化养护与环境适应性防护结合,才能确保系统长期稳定运行,持续为地下管网水质安全提供精准监测数据,助力饮用水输配、污水治理等工作的高效开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