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下管网水质监测系统通过在供排水管网关键节点(如管网末梢、二次供水设施、管网交汇处)部署传感器,实时采集水质(如余氯、浊度、pH、管网压力)与运行数据,打破传统“人工采样+实验室检测”的局限。其价值不仅在于实时监测水质,更能通过数据分析与联动应用,为管网管理、水质安全、资源利用等提供多元增值服务,助力城市供排水系统精细化运营。 一、管网运维优化服务 地下管网因深埋地下,故障排查难度大、成本高,监测系统可通过数据反馈优化运维,降低管理成本: 故障精准定位与预警:系统实时监测管网水质与压力变化,若出现浊度骤升(可能提示管网破裂导致泥沙渗入)、余氯骤降(可能提示管网泄漏或死水段),结合GIS管网地图,可快速定位故障区域(如某路段管网、某小区支管),避免传统“逐段排查”的盲目性,缩短故障查找时间,减少停水维修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同时通过长期数据趋势分析,预判管网老化风险(如某区域管网频繁出现压力波动),提前制定更换或修复计划,避免突发故障导致的大面积水质污染。 管网冲洗智能调度:供水管网长期运行易产生死水段、管壁结垢,影响水质。系统通过监测管网末梢余氯、浊度数据,识别死水段(如某片区管网余氯持续低于标准)或结垢严重区域(如浊度长期偏高),自动生成针对性冲洗方案(如确定冲洗时段、冲洗节点、冲洗时长),并联动管网阀门控制系统实现智能冲洗,避免传统“固定周期冲洗”导致的水资源浪费,同时确保冲洗效果,提升管网整体水质。 二、水质安全保障增值服务 保障居民用水安全是供排水管理的核心目标,监测系统可从“源头到龙头”全链条强化水质安全: 二次供水风险管控:针对小区二次供水设施(如水箱、加压泵)易出现的水质污染问题,系统在二次供水进水口、水箱出水口部署传感器,实时监测余氯、浊度变化,若出现余氯耗尽(可能提示水箱未及时消毒)、浊度异常(可能提示水箱内壁锈蚀或异物进入),立即触发报警并推送至物业与水务部门,同时记录异常时段数据,为后续追溯责任(如物业未按规定维护)提供依据,避免二次供水污染引发的居民健康风险。 应急污染快速响应:若发生管网突发污染(如工业废水非法接入、管道维修后水质未达标),系统可在短时间内捕捉水质异常(如pH骤变、出现特征污染物指标),通过数据联动快速锁定污染扩散范围(如某条管网支线、某片区用户),及时关闭相关管网阀门阻断污染,同时通知受影响用户暂停用水,配合水务部门开展污染处置,减少污染扩散面积与持续时间,降低水质安全事件的社会影响。 三、资源节约与成本控制服务 在水资源短缺与运营成本压力下,监测系统可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资源节约与成本优化: 水资源浪费管控:系统结合水质与压力数据,识别管网泄漏(如压力持续下降且水质无明显异常,可能提示管道微小泄漏)或不合理用水(如某区域夜间用水量异常偏高,可能提示偷水或管道破损),及时排查泄漏点或违规用水行为,减少水资源浪费;同时针对二次供水设施,通过监测水箱水位与水质数据,优化补水频率(如避免水箱频繁补水导致的水质波动与能源消耗),降低水泵运行能耗与水资源损耗。 运维成本优化:传统管网运维依赖大量人工采样、巡检,成本高且效率低。监测系统可减少人工采样频次(仅在数据异常时进行现场复核),降低人力成本;通过预判故障与智能调度冲洗,减少不必要的维修与冲洗作业,降低设备损耗与水资源、电能消耗;同时系统存储的历史数据可作为管网改造、新管网规划的依据,避免盲目投资(如某区域管网水质长期稳定,可优先推迟改造计划),优化资金使用效率。 四、数据价值挖掘与决策支持服务 监测系统积累的海量数据可进一步挖掘,为城市供排水管理提供科学决策支持: 水质趋势分析与报告:系统通过长期数据统计,生成月度、季度、年度水质报告,分析不同区域(如老城区与新城区)、不同季节(如雨季与旱季)的水质变化规律(如雨季管网浊度普遍升高),为水务部门制定针对性水质提升方案(如雨季前加强管网检查、老城区管网优先改造)提供依据;同时可向政府监管部门、公众发布水质公开报告,提升水质透明度,增强公众对城市供水的信任度。 城市水务协同决策:系统数据可与城市智慧水务平台(如用水量监测、污水处理厂运行数据)联动,形成“供-用-排”全链条数据闭环。例如,通过分析供水管网水质与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的关联,识别是否存在非法排污行为;结合用水量数据与管网水质数据,优化水厂供水调度(如某区域用水量增加时,调整水厂出水余氯浓度,确保末梢水质达标),助力城市水务系统整体协同优化,提升城市水资源管理水平。 五、结论 地下管网水质监测系统的增值服务,核心是“以数据为核心,联动运维、安全、资源、决策多维度”,从传统“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警、智能优化”。其不仅能解决地下管网运维难、水质安全保障难的痛点,更能通过资源节约、成本控制与数据价值挖掘,为城市供排水系统降本增效,同时为城市水务管理决策提供科学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