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管网作为水资源输送和污水排放的重要通道,其水质状况直接关系到饮用水安全和环境质量。地下管网水质监测系统能实时掌握管网内水质变化,而科学的选型与规范的安装是确保系统有效运行的关键。 一、选型要点 1、适应复杂的管网环境:地下管网环境特殊,存在空间狭窄、潮湿、可能有腐蚀性气体等情况。因此,所选监测系统的设备需具备良好的防水、防潮和抗腐蚀性能,外壳防护等级应不低于IP68,能在相对湿度95%以上的环境中稳定工作。对于有腐蚀性气体的污水管网,设备材质应选用耐酸碱的不锈钢或聚四氟乙烯等,避免被腐蚀损坏。同时,系统要能适应一定的温度波动,在-10℃-50℃范围内正常运行,以应对地下管网不同季节的温度变化。 2、满足多样化的监测需求:不同的地下管网功能不同,监测参数也有所差异。饮用水管网需重点监测浊度、余氯、pH值、细菌总数等指标,确保水质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污水管网则要监测COD、氨氮、总磷、总氮等污染指标,评估污水的污染程度。因此,在选型时要根据管网的实际用途,选择能精准监测所需参数的系统。此外,系统的测量范围要与管网内水质可能出现的浓度范围相匹配,测量精度需达到相关行业标准,相对误差不超过±5%。 3、具备稳定的数据传输能力 地下管网往往信号较弱,监测系统的数据传输能力至关重要。应选择支持多种传输方式的系统,如有线传输(光纤、电缆)和无线传输(LoRa、NB-IoT、4G/5G)。在信号良好的区域,可采用无线传输,安装便捷且成本较低;在信号差或复杂的管网段,优先选用有线传输,保证数据稳定上传。同时,系统要具备数据存储功能,当传输中断时,能自动存储数据,待信号恢复后补传,避免数据丢失。 4、考虑系统的扩展性和兼容性 随着管网监测需求的不断增加,监测系统需具备良好的扩展性,能够方便地增加监测点和监测参数。此外,系统应兼容不同品牌、型号的传感器和设备,便于后期维护和升级。例如,当需要新增某项监测指标时,能直接接入相应的传感器,无需更换整个系统,降低成本。 二、安装规范 1、合理布点,全面覆盖:布点要结合管网的结构和水流方向,在管网的关键节点设置监测点,如管网的交汇处、阀门井、加压泵站前后、用户终端附近等。对于饮用水管网,监测点应均匀分布,覆盖不同的供水区域和楼层;污水管网则要在污水进入处理厂前、主要污染源接入处设置监测点,及时发现污染源头。布点数量需根据管网规模确定,一般来说,每公里管网至少设置1-2个监测点,确保能全面反映管网内的水质状况。 2、设备安装牢固,便于维护:在安装监测设备时,要保证设备固定牢固,避免因管网震动或水流冲击导致设备移位或损坏。对于管道内安装的传感器,需采用专用的安装支架,确保传感器能与水流充分接触,同时不影响管网的正常输水。设备安装位置应便于后期维护和校准,如选择在阀门井等易于到达的地方,避免安装在狭窄、阴暗或难以进入的区域。 3、做好管道开孔与密封处理:安装过程中需要在管道上开孔时,要选择合适的开孔位置和尺寸,避免破坏管道的结构强度。开孔后,需对接口进行严格的密封处理,采用专用的密封件和密封胶,防止管道漏水。对于压力管道,开孔和密封操作必须在管道停水状态下进行,确保施工安全。 4、布线规范,保障安全:系统的布线要符合电气安全标准,电源线和数据线应分开敷设,避免相互干扰。线缆需穿管保护,防止被腐蚀、磨损或鼠咬。在地下管网中,线缆应固定在管道壁或支架上,避免悬垂或缠绕。布线完成后,要进行绝缘测试和接地处理,确保系统运行安全。 5、系统调试与试运行:安装完成后,需对系统进行全面调试,检查各传感器的测量精度、数据传输是否正常、报警功能是否灵敏等。通过标准溶液校准传感器,确保测量误差在允许范围内。调试合格后,进行试运行,试运行时间一般为1-2周,在试运行期间要密切关注系统的运行状态,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确保系统稳定可靠。 三、结语 地下管网水质监测系统的选型与安装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综合考虑管网环境、监测需求等因素,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一个高效、精准的监测体系,为地下管网水质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