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管网作为城市运行的“生命线”,承担着污水排放、雨水输送等重要功能。地下管网水质监测系统能够实时、精准地掌握管网内水质状况,对于预防水污染事故、保障城市水环境安全以及优化污水处理工艺等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然而,要确保该系统长期稳定、可靠地运行,正确使用和科学维护是关键。 一、正确使用方法 1、安装部署 (1)合理选址:根据监测目的和管网特点选择合适的监测点。例如,若要监测工业废水对管网水质的影响,应在工业废水接入管网的关键节点设置监测点;若关注城市污水整体水质变化,可选择在污水主干管的不同区段进行布点。同时,要避开管网弯头、三通等水流湍急且易产生涡流的部位,以免影响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2)规范安装:严格按照设备安装说明书进行操作,确保监测设备与管网连接紧密、密封良好,防止漏水现象发生。对于侵入式监测设备,要注意安装角度和深度,保证传感器能够准确感知管网内的水质情况。安装完成后,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调试,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2、操作流程 (1)设备启动:在启动监测设备前,检查电源、通信线路等是否连接正常。按照设备操作手册的步骤依次开启设备,观察设备的运行指示灯和显示屏,确认设备启动成功且无异常报警信息。 (2)参数设置:根据监测需求和水质特点,合理设置监测参数,如采样时间间隔、监测指标范围、报警阈值等。例如,对于水质变化较为频繁的区域,可适当缩短采样时间间隔;对于重点关注的水质指标,如化学需氧量(COD)、氨氮等,要设置合理的报警阈值,以便及时发现水质异常情况。 (3)数据采集与查看:通过数据采集终端或远程监控平台实时采集和查看监测数据。定期对数据进行备份,防止数据丢失。同时,要学会分析数据的变化趋势,结合管网运行情况和周边环境因素,判断水质变化的原因。 3、注意事项 (1)防电磁干扰:地下管网环境复杂,存在各种电磁干扰源。在安装和使用监测设备时,要尽量远离高压电缆、变压器等强电磁干扰设备,必要时采取屏蔽措施,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2)防腐蚀:管网内的污水具有一定的腐蚀性,会对监测设备造成损害。选择具有良好耐腐蚀性能的设备材料,并定期对设备进行防腐处理,如涂抹防腐涂料等。 (3)安全防护:在进行设备安装、维护和检修等操作时,要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佩戴好个人防护用品,如安全帽、绝缘手套等,确保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二、科学维护策略 1、日常维护 (1)外观检查:每天对监测设备进行外观检查,查看设备是否有破损、变形、漏水等情况。检查设备的连接线路是否松动、老化,如有异常及时进行处理。 (2)清洁保养:定期对监测设备的表面进行清洁,去除灰尘、污垢等杂质,防止其影响设备的散热和正常运行。对于侵入式传感器的探头,要按照规定的周期进行清洗,去除探头表面的附着物,保证传感器的灵敏度。 (3)数据校准:定期使用标准溶液对监测设备进行校准,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校准周期可根据设备的使用频率和水质情况确定,一般建议每周进行一次简单校准,每月进行一次全面校准。 2、定期维护 (1)设备检修:每季度对监测设备进行一次全面的检修,检查设备的各个部件是否正常工作,如传感器、数据采集模块、通信模块等。对老化或损坏的部件及时进行更换,确保设备的性能稳定。 (2)管网清理:地下管网内可能会积累淤泥、杂物等,影响水流的通畅和水质监测的准确性。定期对管网进行清理,可采用高压水冲洗、机械清淤等方法,保持管网的清洁。 (3)软件升级: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监测系统的软件也需要不断升级和优化。定期关注设备厂商发布的软件更新信息,及时对监测系统的软件进行升级,以提高系统的功能和性能。 3、应急维护 (1)故障排查与处理:当监测设备出现故障时,要及时进行排查和处理。首先,根据设备的报警信息(2)和故障现象,初步判断故障原因。然后,按照设备维修手册的步骤进行检修,如无法自行解决,要及时联系设备厂商的技术支持人员。 (3)备用设备启用:为了确保监测工作的连续性,应配备一定数量的备用设备和零部件。当主设备出现故障时,能够及时启用备用设备,减少数据缺失的时间。 (4)数据恢复:在设备故障处理过程中,可能会造成部分数据丢失。故障排除后,要及时采取数据恢复措施,如从备份数据中恢复或通过数据插值等方法进行修复,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三、结论 地下管网水质监测系统的正确使用和科学维护是保障城市水环境安全的重要环节。通过合理的安装部署、规范的操作流程、日常的精心维护以及定期的全面检修和应急处理措施,能够确保监测系统长期稳定、可靠地运行,为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水污染防治提供准确、及时的数据支持。相关管理部门和使用单位应高度重视该系统的使用和维护工作,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以适应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