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水质监测船通过自主航行与自动采样检测,实现对开阔水域的高效监测,其操作流程需兼顾设备状态、环境条件与数据质量,通过标准化步骤确保监测任务安全有序完成。从前期准备到后期数据处理,每个环节的规范操作直接影响监测效率与结果可靠性。 一、作业前的准备工作 设备检查需全面细致。首先检查船体结构,确保螺旋桨、舵机等动力部件无缠绕物或损坏,防水密封处完好无渗漏。随后测试电池电量,根据监测范围估算所需续航时间,确保电量储备充足,同时备好备用电池。检测传感器状态,校准pH、溶解氧等核心监测模块,确保零漂在允许范围内,采样管路需冲洗干净,避免残留污染物影响检测精度。 航线规划需结合监测目标。通过地面控制软件划定航行区域,根据水体形态设置监测点,相邻点间距需兼顾数据代表性与航行效率。若监测重点为排污口周边,可采用放射状航线;若需全域覆盖,则选择网格状路径。同时设置禁航区,避开浅滩、暗礁及水生植物密集区,在航线关键节点设置返航点,确保突发状况下能安全返回。 环境评估不可忽视。查看实时气象数据,避免在大风、暴雨等恶劣天气下作业,水面风力超过安全阈值时需推迟任务。观察监测水域的水流速度与波浪情况,流速过快可能导致船体偏移航线,需适当调整航行速度或暂停作业。提前确认水域是否有航运活动,必要时协调相关部门规避干扰。 二、作业中的操作流程 启动与调试按步骤进行。将船体平稳放入水中,确保采样装置完全浸入水面以下且不受底部泥沙影响。在地面控制终端启动系统,连接船体与控制软件,检查通信信号强度,确认定位系统(如GPS)工作正常,卫星信号弱时需等待信号稳定后再启动任务。测试自主航行功能,发送短距离试航指令,观察船体转向、加速是否顺畅,采样臂、检测舱等部件动作是否协调。 任务参数设置需精准。在控制软件中输入监测点坐标、采样深度、检测频次等参数,若需分层采样,需设定不同水深的停留时间,确保传感器有足够响应时间。选择航行模式,手动模式适合复杂水域的精细操控,自动模式适用于开阔区域的批量监测,混合模式可在预设航线基础上手动调整重点监测点。设置数据存储与传输方式,优先启用实时传输,同时开启本地缓存以防信号中断。 实时监控与应急干预需同步。作业过程中持续观察控制终端的船体状态数据,包括位置、速度、剩余电量及传感器工作状态,发现偏离航线或电量不足时,及时发送修正指令或启动返航程序。若采样装置出现堵塞报警,可远程操控反冲洗功能清理,无效则需中断任务回收船体处理。遇突发状况(如信号丢失),系统会自动执行预设应急方案,操作人员需在控制终端密切跟踪船体动向,直至恢复通信或安全返航。 采样检测需保障数据质量。当船体抵达监测点时,自动减速并保持稳定,采样泵启动后抽取水样,经过滤后送入检测舱,传感器完成检测后,数据实时上传至终端。若某监测点数据异常,可手动指令船体在该点重复采样2-3次,验证数据重复性。航行过程中需记录船体姿态,剧烈颠簸时采集的数据需标记,后期结合环境参数评估其有效性。 三、作业后的收尾工作 回收与清洁需彻底。船体返回后,平稳搬运至干燥处,冲洗船体表面的泥沙与水渍,重点清理采样口与传感器探头,去除附着的藻类或杂质。检查动力系统与密封部件,若发现进水或损坏需及时维修,电池需取出充电并妥善存放。 数据处理与归档需规范。导出控制终端存储的监测数据,包括各点检测值、采样时间、船体位置等信息,剔除明显异常值后生成监测报告。将原始数据与航线轨迹图关联,标注数据异常点的环境特征,为后续分析提供参考。备份数据至专用存储设备,按监测日期与区域分类归档,确保可追溯性。 设备维护需定期进行。完成任务后对传感器进行深度校准,清理采样管路内的残留水样,防止结晶堵塞。检查船体各部件的磨损情况,及时更换易损件,软件系统需更新至最新版本,优化航行算法与检测精度。维护情况需详细记录,包括故障处理、部件更换等内容,为设备保养提供依据。 四、结语 无人水质监测船的操作需融合技术规范与实践经验,通过严谨的前期准备、精准的过程控制与细致的后期处理,实现高效、安全的水质监测。每个步骤的规范执行,既能保障设备安全运行,也能确保监测数据的科学性与可靠性,为水环境评估提供有力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