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管网水质监测系统是保障供水安全和污染防控的重要设施,长期运行在潮湿、密闭的地下环境中,易受管道腐蚀、水质变化和环境干扰影响。科学的维护保养和及时的故障排除能确保系统持续稳定运行,准确捕捉管网水质异常。维护与故障排除需结合地下环境特点,兼顾设备性能保障和操作安全性。 一、日常维护的核心内容 定期清洁保障传感器灵敏。管网监测点的水质传感器直接接触水流,易附着铁锈、微生物膜等污染物,需每月进行一次清洁维护。关闭采样阀门后拆卸传感器,用软毛刷蘸清水刷洗表面,去除附着的污垢;对于顽固的矿物质结垢,可用稀盐酸溶液(浓度按说明书要求)浸泡后冲洗,避免使用硬物刮伤敏感元件。清洁后需用蒸馏水冲洗残留清洁剂,重新安装前进行零点校准,确保测量精度。 管线与采样系统维护不可忽视。每周需检查采样管路是否通畅,打开排污阀排放管路内的沉积物,防止堵塞影响采样。观察管路连接处有无渗漏,发现滴漏及时更换密封件,管道接口需定期涂抹防锈剂,防止地下潮湿环境导致锈蚀。采样泵需每月运行测试,检查扬程和流量是否正常,发现异响或动力不足时及时检修,避免因采样不畅导致数据失真。 设备状态巡检注重细节。每月对监测终端机柜进行检查,清理内部灰尘,检查散热风扇是否正常工作,确保设备运行温度稳定。查看供电系统状态,蓄电池需测量电压,低于阈值时及时充电或更换;太阳能辅助供电的地面设备需检查光伏板清洁度和接线牢固性。数据传输模块需测试信号强度,确保与监控平台通讯稳定,记录设备运行日志,及时发现异常苗头。 校准维护保障数据准确。每季度需对关键水质参数传感器进行校准,使用标准溶液按“零点-跨度”顺序校准,校准过程需记录环境温度和校准前后的数值变化。对于pH、余氯等易漂移的参数,可适当缩短校准周期。更换传感器或维修设备后必须重新校准,校准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校准记录需归档保存,确保数据可追溯。 二、常见故障的排查方法 数据异常波动的排查流程。当监测数据出现无规律跳变时,首先检查传感器是否污染,清洁后重新测试;若仍不稳定,需检查采样管路是否混入气泡或水流不稳,可延长采样前的排气时间。环境温度剧烈变化也会导致数据波动,需确认温控装置是否正常,必要时加装保温措施。若排除上述因素,可能是传感器性能衰减,需通过标准溶液验证,确认失效后及时更换。 通讯中断的分步处理。监测终端与平台通讯中断时,先检查数据传输天线是否松动或被遮挡,重新固定天线后测试信号;查看SIM卡或网络模块状态,检查资费和信号强度,必要时更换卡槽或重启模块。地下信号盲区可尝试加装信号增强器,或调整天线安装位置。若硬件无异常,需检查通讯参数设置,与平台运维人员确认协议匹配性,排除配置错误导致的通讯故障。 供电故障的应急处理。设备断电时先检查主电源线路,查看空气开关是否跳闸,电缆有无破损,恢复供电后测试设备是否正常启动。蓄电池供电系统需检查充电控制器工作状态,光伏板发电量是否充足,发现蓄电池鼓包、漏液时立即更换,避免安全隐患。长期停电需启用备用电源,同时排查供电线路故障,必要时更换耐腐蚀电缆,适应地下潮湿环境。 采样系统故障的排查要点。采样泵不工作时检查电机电源和控制线连接,测量电机绕组阻值判断是否烧毁,叶轮卡住时需拆解清理异物,重新组装后加注润滑油。管路堵塞会导致采样量不足,可分段排查堵塞位置,用高压清水冲洗或更换易堵路段管路。采样阀失灵时检查电磁阀供电和阀芯状态,清理杂质或更换密封件,确保阀门开关灵活,采样体积准确。 三、维护安全与记录规范 地下作业安全防护。进入窨井等地下空间维护时,必须先通风换气,检测有害气体浓度,确认安全后方可进入。作业时佩戴安全帽、防滑鞋和防护手套,使用防爆工具,避免产生火花。井上需安排监护人员,配备应急照明和通讯设备,严格遵守有限空间作业规范,防止缺氧、中毒等安全事故。 维护记录与档案管理。建立详细的维护台账,记录每次维护的时间、内容、更换部件和故障处理结果,标注传感器校准数据和设备运行参数。绘制管网监测点分布图和管线走向图,标注阀门、检修口位置,为后续维护提供参考。定期分析维护记录,总结故障高发点和常见问题,优化维护周期和方法,提高系统运行可靠性。 四、结语 地下管网水质监测系统的维护与故障排除需结合地下环境的特殊性,通过定期清洁、精准校准和细致巡检预防故障,出现问题时按流程分步排查,兼顾效率与安全。科学的维护管理能延长设备寿命,保障监测数据连续可靠,为地下管网水质安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随着系统运行时间增长,需不断优化维护策略,适应管网环境变化,确保监测效能持续发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