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浮标水质监测站长时间漂浮于复杂海域,实时捕捉水温、盐度、溶解氧等关键指标,是海洋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控的重要支撑。但高盐雾腐蚀、强风浪冲击、海洋生物附着等问题,易导致设备故障,因此科学的定期维护与及时维修至关重要,能有效延长设备寿命、保障数据可靠。 一、定期维护 1、短期维护(每月1次,远程+现场结合) 远程端需登录管理平台,查看监测数据是否稳定,若出现溶解氧骤降、盐度突变等异常,初步判断传感器或传输是否故障;同时确认浮标定位,避免其漂移至航道、暗礁等危险区域。 现场端(近岸浮标为主)用高压水枪冲洗浮标壳体,清除附着的海藻、贝类,防止生物增加浮标重量、堵塞传感器采样口;检查锚链与系泊系统,若有锈蚀、卡扣松动,及时加固或更换局部链节;取出溶解氧、pH等传感器,用软毛刷蘸中性清洁剂擦拭探头,去除生物膜与盐垢,再用海水冲洗后重新安装,确保探头与海水充分接触。 2、中期维护(每季度1次,现场登船操作) 携带标准溶液对核心传感器校准:溶解氧传感器用饱和标准液做零点与跨度校准,pH传感器用中性、酸碱缓冲液校准,偏差超限时检查探头是否老化,及时更换;清洁太阳能板表面盐雾与灰尘,保证光照吸收效率,用工具检测蓄电池容量,低于额定值60%时更换;更换老化的采样管路、试剂型传感器的过期试剂,检查数据传输天线,松动或腐蚀时重新固定或更换。 3、长期维护(每年1次,全面检修) 将浮标吊离水面,检查壳体是否有裂缝、渗漏,用专用材料修补破损处,清理浮力舱积水并密封漏洞;拆卸光学类传感器(如叶绿素a传感器),清洁光学镜片,更换老化光源;拆开数据采集器,用干燥压缩空气吹扫内部灰尘与盐雾,检查电路板焊点,氧化时重新焊接;测试卫星或4G传输模块信号,传输频繁中断则更换模块。 二、常见故障维修 1、传感器故障:数据异常或无读数 若溶解氧读数持续偏低,先清洁探头生物膜,无效则检查电极膜是否老化、电解液是否耗尽,更换膜并补充电解液;pH传感器读数无变化,可能是电极膜破裂或校准过期,重新校准或更换电极;光学类传感器无读数,需更换损坏光源或清洁污染镜片,维修后用标准溶液验证精度。 2、供电中断:浮标停机或数据停传 浮标完全停机时,先清洁或更换被遮挡、损坏的太阳能板,再检查蓄电池是否短路、耗尽,更换故障电池;若充电控制器烧毁,需更换控制器恢复供电。仅数据传输模块断电时,检查供电线路是否松动、断裂,重新连接或更换线路,模块电源故障则更换电源组件。 3、数据传输异常:丢失或延迟 近岸浮标4G传输中断,先测试当地信号,信号正常则检查并重新固定、更换松动或损坏的4G天线,模块故障需更换并配置网络参数;远海浮标卫星传输问题,多因信号弱或模块故障,调整天线朝向卫星,无效则更换卫星传输模块,维修后测试数据上传是否实时完整。 4、采样系统堵塞:水样无法进入检测单元 关闭系统后拆下采样管路,用高压海水冲洗或专用疏通器清理贝类、泥沙等堵塞物;试剂管路堵塞时,用纯水冲洗去除结晶,必要时更换管路,维修后测试采样功能,确保水样顺畅进入反应单元,无气泡或卡顿。 三、维护维修注意事项 登船作业需穿戴救生衣、防滑鞋,风浪过大时暂停;浮标吊装固定牢固,避免碰撞;维修工具做好防锈处理,操作后及时清洁;更换部件需适配型号,维修过程详细记录(故障现象、方法、更换部件等);台风、暴雨前加固锚链,近岸浮标可回收至岸边,台风后及时检查修复。 四、总结 海洋浮标水质监测站的维护维修需结合海域环境特点,以“预防为主、快速修复”为原则,通过分周期维护降低故障风险,针对常见问题精准处理。只有落实好这些工作,才能让浮标在恶劣环境中持续稳定运行,为海洋生态监测与污染防控提供可靠数据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