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感器作为立杆式水质监测岸边站的核心检测部件,其测量精度直接决定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定期开展科学校准是保障设备监测效能的关键环节。传感器校准需遵循标准化流程,涵盖校准前准备、核心步骤执行、校准后验证等阶段,同时结合不同类型传感器特性调整操作细节,确保校准结果精准有效。 校准前准备工作需全面且细致,为校准操作奠定基础。首先需准备适配的标准溶液,根据传感器类型(如 pH、溶解氧、浊度传感器等)选择对应浓度的标准物质,确保标准溶液在有效期内且储存条件符合要求,避免因试剂问题影响校准精度。其次需检查校准工具是否完好,如移液器、搅拌器、校准杯等,确保工具清洁无杂质;同时关闭传感器数据采集功能,断开与监测系统的连接,避免校准过程中数据误传,并用纯水清洁传感器探头表面,去除残留污染物,防止干扰校准结果。 核心校准流程需按传感器类型分步实施,确保操作规范。对于 pH 传感器,需先将探头浸入 pH 标准缓冲液(通常为 pH4.00、6.86 或 9.18)中,待读数稳定后进行零点与斜率校准,依次完成不同浓度标准液的校准操作,确保传感器在全测量范围内精度达标;溶解氧传感器校准需结合现场环境温度与气压,选择空气校准或标准溶液校准法,通过调节校准参数使传感器读数与标准值一致;浊度传感器则需使用不同浊度等级的标准液,逐步校准传感器的线性响应能力,消除测量偏差。校准过程中需实时记录校准数据,包括标准液浓度、传感器读数、校准时间等,形成完整校准记录。 校准后验证与收尾工作是确保校准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完成校准后,需将传感器重新浸入标准溶液中进行验证,检查读数与标准值的偏差是否在允许范围内,若偏差超出阈值,需重新开展校准操作。验证合格后,需用纯水再次清洁传感器探头,避免标准溶液残留影响后续监测;将传感器重新连接至监测系统,开启数据采集功能,观察初始监测数据是否正常,确保传感器与系统通信稳定。同时,需及时更新传感器校准档案,记录校准日期、操作人员、校准结果等信息,为后续维护与溯源提供依据。 此外,校准过程中需注意环境控制,避免在温度剧烈波动、粉尘较多的环境下操作,防止影响校准精度;对于易受污染的传感器探头,校准后需按规定进行保养,如涂抹保护液、避光存放等,延长传感器使用寿命,保障其长期稳定运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