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泊浮标水质监测站作为湖泊生态监测的重要载体,需通过标准化巡检保障设备稳定运行与数据精准,其流程需结合湖泊水文平缓、生物附着类型多样、人类活动影响集中等特点,分阶段规范实施。 一、巡检前准备阶段 首先需明确巡检任务与周期,根据湖泊水质监测需求及季节变化,设定每 2-3 个月一次常规巡检,汛期、蓝藻高发期等特殊时段缩短至 1 个月一次。提前收集浮标历史运行数据,包括近 1 个月监测指标波动、设备报警记录,初步判断可能存在的隐患;准备巡检所需工具与物资,如水质校准溶液、清洁工具、密封件、备用传感器等,同时检查巡检船只安全设备及通讯工具,确保满足现场作业条件。 其次需制定安全预案,结合湖泊水深、风力、航道情况,规划巡检航线,避开航道密集区与水生植物密集区;确认气象与水文预报,避免在暴雨、强风等恶劣天气开展巡检,保障人员与设备安全。 二、现场巡检操作阶段 抵达浮标位置后,先通过目视观察浮标外观状态,检查壳体是否有破损、变形,锚系系统是否牢固,有无锚链松动、缠绕现象,同时清理浮标壳体表面附着的水生植物、藻类等,避免影响浮标浮力与重心平衡。 随后开展设备功能检查,依次检测供电系统,查看太阳能电池板清洁度与发电效率、蓄电池电压与储电状态;检查数据采集与传输模块,确认信号强度、数据实时传输情况,现场导出近期监测数据备用;对水质传感器进行维护,拆卸传感器后清洁探头,去除生物附着与污染物残留,使用标准溶液进行现场校准,确保传感器检测精度。 三、数据核验与记录阶段 完成设备检查后,对比现场采集数据与远程监测平台数据,核验溶解氧、pH 值、浊度等关键指标是否一致,排查数据传输误差;记录浮标位置坐标,确认是否因水流、风力出现小幅偏移,若偏移超出允许范围,及时调整锚系位置。 同时填写标准化巡检记录表,详细记录巡检时间、人员、浮标编号,设备运行参数、维护内容、校准结果,以及发现的问题与处理措施,确保巡检过程可追溯,为后续维护提供依据。 四、后续跟进阶段 巡检结束后,及时将现场数据与记录同步至监测管理平台,更新设备运行档案;对巡检中发现的轻微故障,如传感器校准偏差、线路接触不良,需在 3 个工作日内完成后续跟踪验证;若存在重大设备隐患,如锚系损伤、传感器故障,需启动应急维护流程,更换故障部件并重新调试,确保浮标恢复正常运行。
|